1943年11月由袁雪芬主演的《香妃》,是开始形成〔尺调〕特征音调(包括调腔、伴奏、托腔)比较明显的第一个剧目。该剧表现的是被清朝乾隆皇帝掳来的维吾尔族女子宁死不屈的故事。明快、活泼、朴实见长的〔四工调〕很难适应这一要求,为此,袁雪芬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采用京剧二簧的定弦,变〔四工〕(-3)为“合尺”(
-2),并吸收融化其稳重深沉的过门及〔二簧〕的音调,运用调式交替手法,丰富发展了低回婉转的下四度宫调系统的旋律。同时,放慢板速,产生了〔慢中板〕。此外,根据语言字调、音韵及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润腔方面也远较〔四工调〕细腻多采。
与〔尺调〕相关的唱调主要有:
〔嚣板〕 借鉴绍剧〔二凡流水〕,以原〔四工调〕“中板散唱”为基础,合〔尺调〕而形成的整伴散唱。唱腔为前四后三两节的散板;伴奏为加快的中板过门,有板无眼,四分音符=200,俗称“紧拉(打)慢唱”。用于表现悲愤、激情、奔放等感情。
〔男调〕 以〔尺调〕为基础糅合男班唱调形成。又因伴奏过门吸收绍剧“慢二凡”过门音调,也称〔二凡板〕。一板一眼,板起板落,句末一字唱一拍,也有唱三拍以上的,倒数第二字有唱一拍的,也有唱三至九拍的。腔句通常分前四后三两节,前腔节后多用同音(或加花)过门,后腔节句末吸收“慢二凡”伴奏音调的韵音过门,用于表现焦虑、彷徨或兴奋之情。
〔哭腔〕 〔尺调·哭腔〕以传统的〔四工调·哭腔〕为素材,连哭带唱,哭唱结合,灵活多样,是常用的单句体唱调。其中有归板落调哭腔尾音落2,散唱落调哭腔尾音落5,起调哭腔尾音落5。
〔起腔〕(亦称〔叫头〕) 〔尺调〕产生前,多用于招呼乐队起奏,如“走呀!”“夫人呀!”〔尺调〕产生后,〔起腔〕逐渐用于表现剧中人的思想感情。
〔落调〕 〔尺调·落调〕包含着越剧中所有的〔落调〕。即男班的2音〔落调〕,〔四工调〕的1音〔落调〕,〔尺调〕本身的5音〔落调〕。腔幅拉宽至五拍的称半〔落调〕。
〔二凡〕 借用绍剧基调。越剧多用〔尺调慢二凡〕。
*尺:音ch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