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歌班初期,男角扮书生、公子,借用生活中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借用生活中彩缎长袍、扎脚裤、黑缎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扮女角,把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燥粉”,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演出服装,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一担豆腐皮篾篓里,走农村跑城镇,这就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绍兴文戏时期,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临时有人生病,客串当头牌的演员,则穿“香衣班头”的服装。一般姓名不上水牌的角色及担任旗牌和龙套的群众演员,均穿“堂中行头”。
新越剧时期,越剧服装也进行了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拥有一批设计、制作队伍。这时期的越剧服装,强调历史时代感,与传统的戏曲服装相去甚远。在衣料上,大量地用市场上的成品花布、缎、纱、绸、纺做戏服。在纹样上,以简炼、集中、素净的风格为主,主要集中领圈、袖口、门襟上面,纹样以回纹、云纹居多。服装绣花的方法,改革为花纹绣在小纺上(一种较薄的绸料)剪下来,缝制在服装上,可以多次使用,服装又有新鲜感。
20世纪60年代以后,越剧服装逐步确立了淡雅、柔美、简洁、清新的特色。在配色上,突破衣箱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使服装色彩的色阶逐步丰富起来,加强了优美、柔和的感觉。在衣料上,不再用传统服装反光性较强的软缎,而主要用无反光性的绉缎作面料,兼试用了新颖的产品。款式和佩饰上,借鉴从我国传统人物画(特别仕女画),创造了自己的新式样,然后按人物不同需要,配上云肩、项链、飘带、丝绦、玉佩等,使服装变化丰富起来,并且带有历史时代感。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者对越剧服装继续进行改革,刺绣上采用了“深入淡出”“淡入深出”,绣线上同色推移法、间色跳跃法、对比色反衬法、衣料加绣剪贴、丝网印花等方法。
新时期越剧的不断创新,更要求追求舞台的整体美,所以,服饰的继续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更是越剧本身发展的需要。一些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在新时期更努力于剧本主题的体现与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时,比过去年代更在“美”字上下功夫。
多年来,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使越剧服装这种淡雅、柔美、简洁、清新的独特风格,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并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