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话:流派不能复制粘贴

日期:08-19  点击:105  属于:最强音


DSC_3020.jpg



评判一位演员成功与否,是否被大众认可,唱做念打和表演等全面的素质是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但唱戏,毫无疑问“唱”是第一位。越剧从“落地唱书”诞生那一刻起,一个“唱”字,已经决定了剧种的发展方向和剧种的特性。“唱”在越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从女子越剧立足大上海的“三花一娟”,施银花的“施腔”首创【四工调】,姚水娟的《泪洒相思地》“十八个我为他”曾几何时风靡上海滩,袁雪芬树立了新越剧,成立剧务部,创造了【尺腔】,范瑞娟的【弦下调】,越剧流派及特色唱腔如繁花似锦,当代名家赵志刚、金静、钱惠丽、方亚芬、王志萍、吴凤花、陈飞、王君安等等,以及浙江小百花和新时期涌现的越女们都是继承了越剧的流派,以继承流派起家的,一路走来成名成家。

在以往的历届越剧大奖赛中,1986年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更加突出了越剧的“唱”,以唱取胜,擅唱者赢,采取的方式是听众只能听某位演员的演唱,而且只报序号,不播演唱者的姓名,是名副其实的“唱将大赛”。谁的流派唱得好,唱得活,谁就获胜。听众心里都有一杆秤,哪位演员在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拥护,首先取决于唱腔,而对于越剧来说,唱功首先要以流派来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以唱像流派、唱好流派、唱活流派,以继承好流派为第一标准。


mmexport1566979577072.jpg

1986年全国越剧中青年广播大奖赛获奖演员在嵊州合影

 

纵观当代有一些青年演员,个个好嗓子,但好嗓子,韵味不足,特点不够,几乎听不出唱什么流派的,也记不住的唱段,表演上也是影视+唱、昆曲+唱、话剧+唱,有千篇一律之感。虽然说需要展示“功夫”,但是技术最终还是为人物服务的,为剧情服务,刚结束的“越美中华越剧大汇演”线下线上不乏有观众戏迷的质疑声,越剧怎么啦?原本诗情画意、悠扬委婉的越剧生病了吗?难怪乎评委之一的越剧艺术家孟莉英老师在评委现场大声疾呼:“我们越剧的流派,前辈老先生们创造的流派在老百姓心里已经扎根了,希望青年们一定要继承好流派,流派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孟老师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当天剧场反响强烈,也引起了越剧迷的热议。流派流得不足,流派传得不够是当下一个大问题。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抛开流派、淡化流派的所谓“改革”终将失去观众,失去市场,失去越剧的优势。流派是只有板腔体的剧种才能产生和拥有的;流派是象征着剧种进入全盛时期的重要体现;是板腔体剧种的演员在演唱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一个剧种的流派越多,也就说明了该剧种处于越来越兴旺的时期。越剧自诞生至今百余年,其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越剧的流派。流派应包括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越剧的流派则主要体现在唱腔上,故人们称“越剧流派唱腔”,实际上,流派已经成为越剧这个剧种唱腔的一种高度艺术性的概括。小白玉梅先生说,“过去我们在电台上唱,电台不像今天的电视,只闻声音不见其人的,就是追求唱好,听众一听就知道这是某某某在演唱了”。是的,只要一听某种曲调,眼前马上就会浮现某某某的身影,及其创造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形象。流派艺术的特色就在于其韵味浓郁醇厚,极富特色,使人在细品之下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mmexport1566980042782.jpg 

中国越剧戏迷网“流派坐镇”方亚芬领衔“袁派专场”

    

 

“流派”既是剧种代表性的声腔,更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一种精神,越剧人集体创造性的团结的群像精神。流派是具有广泛的传播和传唱度,它的形成离不开一个长期合作的流派群体,是演员与编、导、音、舞、美以及乐队老师的综合艺术结晶。包括了流派剧目,流派特定乐汇、流派传人,集中体现在新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流派唱腔所具有的独特性最强,影响也最大。流派无论从唱腔,还是到表演等等,都是可以独立成章的,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袁雪芬先生创造了越剧【尺调】,越剧有了【尺调】之后,才陆续产生了流派,一个调振兴了一个剧种。演员唱腔制和越剧的两个奶娘——“话剧和昆曲”,写意和写实的表演这是贯穿越剧剧种发展进化的理论体系。演员唱腔制,说白了就是演员必须要会创腔,会创腔的演员也是越剧音乐家。戏曲是不同于歌剧的,歌剧是作曲制,必须专曲专用、专剧专用,而戏曲演员的一度、二度创作的重要性,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点。说流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她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创作团队和乐队,天时地利人和,时势造英雄。编导音美熟悉演员,因人制宜进行艺术构思创作,戏路要定向写剧,人物类型要定向发展,曲调造型和唱法上的定向,演员会把剧本所设定的人物定位,情景、身段、调度、人物关系、情景转换、服装道具等等贯穿协调,与音乐工作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纽扣纽襻的关系,与编导音美以及乐队等相伴相生、相互渗透,日积累日,形成自然,产生“化学作用”,产生一种化学元素般的结合,不断丰富和积累,团队在技术上融化在了一起、融入在表演者的心灵上,闪放出演员的亮点和华章,这就建立起了流派。

传统必须继承,继承了才能有发展,才会有延续。谁也无法将历史一刀割断,也无法将岁月的足迹一笔勾销,更无法将前辈们经过身经百战的千锤百炼的流派艺术一笔抹去,任何一种“去流派化”“淡化流派”的思想和做法都是对所谓的越剧创新的一种误区。延续三代以上具有价值评判的就叫传统。否定传统,看轻传统犹如否定自己的父母,看轻自己的长辈同出一辙道理。革新不仅仅需要强者,更需要智者。

昆曲固然是越剧的奶娘,但不等于直接拿来主义。移植昆曲经典剧目,却不能化为越剧,则不是成功的移植。傅全香先生的代表剧目《情探》是跟川剧大师阳友鹤学习的,但我们丝毫没有看出一丝川剧的影子,这才是大师的风范,才能成就傅派艺术。拿来主义是我们越剧的优良传统,但我们拿来之后假如不消化,囫囵吞枣,全盘照搬,那就是在“越”字上面贴了一个“昆”字的标签。在音乐唱腔上,现在许多演员自己不会“唱”,无法创腔,导致了长期无法实施演员唱腔制,虽然现在剧团均配有唱腔设计,但也是专职统包设计,长此以往,这一职能也与作曲制同化,因为演员自身无法也不能完成“创腔”和“再创造”,板腔体唱腔失去了其丰富多彩的功能。形成了一个剧团,作品不同,模子相同,模式相通,无风格可言,腔调单一无味。演员的演唱唱法没有特色,韵味不足,直接导致了流派特色无法体现,或者根本无流派特征。观众,尤其是江浙沪越剧群体的观众在欣赏上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有人会说,去全国巡演怎么大受欢迎,一种是追星,明星效应,还有一种是有些地区长期不闻越韵,切不可把饥不择食,当作大受欢迎之谈)。造成极其尴尬的局面,而我们有的从业者则埋怨观众欣赏水平低,自认为在革新,在创造。演员的依赖性,已经失去了创造能力,全盘拿来主义,已经造成了越剧发展的恶性循环。


mmexport1566980040451.jpg

国越剧戏迷网“流派坐镇”吴凤花领衔“范派专场”


    

作为青年演员,哪怕是已经成名成家的演员,必须要正视传统,尊重传统,不折不扣地继承好传统,首先应该把我们的家当学习好,学习就是一种保护的态度。流派剧目我们称之为“第一经典剧目”,第一经典是历史积累下来,相当完美,相当成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可以起到为青年演员保驾护航,引领风范的标杆剧目,青年演员学会唱好第一经典是打好扎实艺术基础的第一步,这一步学的是否扎实是对今后艺术生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昆曲发源至今600余年,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余年,有百戏之祖的美誉,昆剧的青年演员就算学校毕业之后,十几年时间里致力于打磨传统经典戏,还要不断学习经典传统剧目,何况我们越剧,家底薄,我们要更加珍惜、珍视我们的前辈、我们越剧的流派创始人为越剧挣得的这一份家当。要有学习流派为荣的思想。第二经典剧目是我们的中生代名家新创的剧目,应该说也是当代名家各自的拿手剧目,青年演员是要有选择地学习这些第二经典,当代名家们和她们的第二经典自身也还在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作为更年轻的一代,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与老师们一起去完善第二经典的剧目,但前提必须是要吃熟吃透第一经典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口奶水”的重要性。

不能不说过去,也不能总说过去,同中求异,稳中求变。无论变还是异,它就是一种发展的核心、动力,流派要流,流派要传,流派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形成新的流派。我们越剧流派是我们的老祖宗们长期合作、长期积累、创造性地突破形成的,越剧流派是我们越剧剧种的骄傲,也是我们越剧剧种的财宝,每个流派都是我们越剧的座座艺术高峰,每个流派都是块块金砖,流派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形成先后之说,流派是集体的心血和智慧铸就的结晶和成果。流派更没有“局限性”之论。世间万物,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其“局限”的一面。万能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况且艺术贵在有特色,一个成功的艺术团队,有天赋的艺术人才,恰恰就能用“再创造”去弥补、完善这一所谓的被认为的“局限”,这才是真实的艺术和价值所在,就当前来看,加强流派的保护,确保流派的原汁原味的继承,高标准地培养流派的接班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每个剧团的风格不同,特色也不一样。新时期、新时代,越剧要发展,流派也要发展,流派既有“流动性”“创新性”的一面,也有相对固定,相对稳定的一面,这就是派。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改革开放中诞生,长期以在发展中继承的宗旨,追求移步换形创作思想,哪怕在排演经典传统剧目中也有这一特性;上海是越剧的发祥地,目前已经被公认的越剧“十三个流派”均在上海形成。上海越剧院相对更趋传统,遵循在继承中发展,移步不换行的原则。


mmexport1566980037974.jpg

中国越剧戏迷网“流派坐镇”陈飞领衔“傅派专场”

    

要唱好流派,唱活流派,唱像流派,关键在于这个“像”字,怎么才算得上“像”呢?没有绝对的“像”,只有相对的“似”。“像”不是“似”,不是“等于”,更不是“是”。相似是一种思维,从古到今,过去和现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相似。几乎旦行都是从学习、吸收袁派艺术起家的,戚雅仙、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她们在早期受袁派艺术,以及下意识地接受袁雪芬艺术思想观的影响,都唱袁腔,潜移默化地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足见“相似论”之一斑。

相似思维论,虽然在同一个“方法”上,却不在同一个历史层面上,所以今与昔不能同日而语。现在的文化素质、历史知识、音乐素养,意识观念等等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是样样具备,独缺实践,少些经验。比如说唱腔由来,先是相似思维论之源——学唱、模仿,从不相似到似曾相似,最后到达相似,但不是相同。事实上一模一样的腔调是没有的。音色上只能说是相近、接近,润腔上呢?每一个人心脏跳动频率都不会一样,声波振幅怎么可能相同呢?那么润腔怎么可能一样?“克隆”流派唱腔是不可能的,能够成为“复制品”已经是唱腔艺术家了。像尹派弟子赵志刚、茅威涛、萧雅、王君安等,都是从学唱尹派开始,相似相像,继往开来,与团队,与音乐工作者,与乐队,敢于对老流派的唱腔旋法,进行承上启下,继承发展,全面进行修正、补充、改进、发展,不断完美、不断完整,锦上添花,开拓创新了。

在越剧流派的发展史上,像尹(桂芳)派、戚(雅仙)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这些流派都有适合自己天时地利人和的剧团,行内称之为流派剧团。如福建芳华越剧团,就是以培养尹派人才为基地的剧团。但是像戚雅仙和毕春芳的上海静安越剧团,张云霞所在的上海卢湾越剧团均已经不复存在,这对于戚派、毕派、张派的保护和传承是致命断根的打击。流派失去了大本营,失去了创作根基,将“一潭死水”,逐渐就会“枯竭、干涸”。前不久听说张云霞流派落户福建芳华越剧团,而南京越剧团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毕派新锐李晓旭在传承中引人瞩目,戚毕不分家,或许李晓旭会带动小戚派,流派也会在新时期转变成新格局。新格局取决于剧团以及领导的大胸怀、长远眼光。福建和南京似乎成了张派、戚派、毕派新的生存希望,但流派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移植培育也是一门技术,总而言之成流派不易,护流派更难。


mmexport1566980035041.jpg

中国越剧戏迷网“流派坐镇”金静、杨文蔚领衔“戚毕专场”
    

我们应当尊重流派,尊重流派就是尊重我们越剧的历史。我们要继承好、保护好,不要贴标签式的对待流派,那是对创造者的不尊重,也是从业者的一种无知,更不要“抛开流派,另起炉灶”,那是对越剧历史的不尊重。

熟悉流派曲调,熟悉流派唱法,熟悉流派风格是为更好地创造新的剧目、新的角色的保障。学好流派是基础,唱好流派是技术,创造流派是目标。流派代表了越剧,流派是一种精神,流派是越剧人的意志,是越剧人百余年来革新的弘扬,是越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精神定格。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