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于越剧  >> 越剧服饰

越剧服饰

越剧在刚进入大城市演出时服饰多采用的是传统戏衣并没有形成规范越剧服装设计开始于1943年。专业舞美设计韩义在《雨夜惊梦》中,对剧中魔王及4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同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时,因剧中人物身份较多,力求艺术上的统一,全部服装由韩义统盘设计,演员自己置办,戏院老板根据角色主次贴一部分置办费。这是越剧服装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后的几十年间,由于服装设计师们不懈地探索和积累,越剧服装逐渐规范化,形成了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风格。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越剧蟒和其它蟒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照传统的上五色分类,而是下五色、间色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习俗,在间色中进行选择来区分角色的身份、地位。其次是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越剧的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是前后使用麻衬,使衣服比较硬挺,以显官风十足。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直接用布刮浆代替。


      裙装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演员们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后来去掉“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的角色。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20世纪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十分简洁。


      越剧云肩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后来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


      越剧中小生穿的褶子是不开门襟的,有圆领、斜领、对开领等样式。开门襟的是“帔”,这种“帔”往往在剧中有夫妻俩出场时,会运用相同色彩,称为“对帔”。越剧帔在领口上有多种样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领帔、如意领帔等。小生褶子与帔,多用间色,花纹偏一边,有四君子花纹(梅、兰、竹、菊),也有用牡丹、玉兰等花纹。


      早期男班演传统戏时的盔帽,大多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额玉的瓜皮帽。后期演出时开始租用绍剧、京剧的盔帽。女班进入上海后,主要演员有了“私彩行头”,身上穿的戏服、头上戴的盔帽便都是到南恒泰彩靴店或广东路戏服店进行购买。而其他演员,依旧是穿戴租来的戏服、盔帽。这些盔帽基本上承袭了京剧或昆剧的盔帽特点,如《香笺泪》《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剧的文生巾。


      越剧男班在“草台班”时期,演员就开始穿租借的靴鞋。女班进上海后,学京剧、绍剧的演员开始穿高靴,特别是大面、老生、官带装扮的演员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大多是穿云鞋、平底鞋和一寸左右高的鞋。解放后,小生开始穿三套云高靴,一般都是二三寸左右,个别演员还会再加内高。1955年,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后,靴鞋改革,不但开始穿高靴,靴头上也改成有云饰纹的花样或绣花,俗称三套云高靴。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打造越剧服饰的轻盈、柔美、洒脱之感。服装用料上,一般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而用绸、绉缎、乔其纱、珠罗纱、尼龙纱等质地柔软的面料。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