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的源头
2017年前后,我曾有机会导演《邓稼先》,编剧:余青峰、屈曌洁。那时候,我学习、阅览了很多有关“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的故事和资料,心中油然升起对那个年代为共和国的强大贡献一生,包括爱情、家庭乃至生命的英雄们强烈的崇敬!2020年,我又有了一个机会执导由黄先钢策划、谢丽泓编剧的《核桃树之恋》,讴歌的是同一时代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人物。不同的是,剧中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从事核事业的工人家庭。不论是什么地位的人物,只要是当年艰苦岁月中为祖国的强大献出一切的,都是功勋和英雄。我把在《邓稼先》创作中意犹未尽的热情和感动一股脑儿地付于了《核桃树之恋》的导演创作,这是我和《核桃树之恋》的共振源头之一。
共振源头之二:接到剧本后,我去访问了女主人公原型王贤琴女士,她和我同年龄、同时代,我们一见如故,连性格都相似。她质朴、爽快、热情、奔放。交谈中,她自豪地拿出丈夫唯一的一张工作证上的证件老照片,毫不掩饰如年轻时候恋中的甜蜜。她快人快语,还捷步登上高高的木梯,举棒打落树上新鲜的大核桃,当场剥开塞进我的嘴里,完全忘了自己已经是78岁的高龄,就像我周边的朋友评说我老是忘了自己的年龄。我们俩在一起聊天,就完全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同频共振了!
以上的回顾,我清晰地感到那就是我导演《核桃树之恋》创作激情的源头。
二度创作
如何捕捉主人公生存空间
剧中的主人公梅阿楚和余家平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举国上下都在努力建设一个刚从贫困和羸弱中走出来的新中国,是个革命干劲如火如荼的年代。
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成了两位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识、相恋的“红娘”,受了编剧这一个情节的启发,我查找了那个年代与人物成长同步的革命歌曲:《社会主义好》《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向前,向前,向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加上婚庆中那个年代用的《喜洋洋》,生活中农家小院耳熟能详的《采茶舞曲》等等,建议作曲把这种歌曲成为捕捉和营造主人公生存的那个时代的手段之一。
另外:两位主人公都出生在浙江嵊州农村,我和音效设计找了很多声效来营造嵊州农村的气氛,那个年代每日必听的农村广播站,我用了最淳朴、原生态的嵊州土话,在公社、生产队的高音喇叭中宣布“今日大事”。排练时,每每听到那种土得掉渣的嵊州土话从音效中放出来,使演员状态进入极快,我也常常因音效营造的空间气氛沾沾自喜。
《核桃树之恋》舞美场景之一
服饰、化妆设计的人物造型是捕捉人物在生存空间真实感的重要手段,我和服、化设计在大量的资料中,尽量抓住那个时代最典型的款式:中西式、两用衫、列宁装、夹克、工装裤、不带军衔的军装、蓝裤子、小花襯衫......都是那个年代年青人觉得最时髦的。富有朝气又不夸张的配色,粗扑的材质,宽大直筒的裁剪,都是当时衣着的特点,这些特点把那个年代人物的质朴、清纯,甚至憨态的质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才是审美的标准。
除了音乐、音效、人物造型来捕捉人物生存空间外,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舞台的空间设计:舞美和灯光来捕捉,来营造。在这个戏中,空间设计的意义重点更在意象和具象的表达上。
如何让人物游刃在
“核桃树”的意象和具象之间
《核桃树之恋》顾名思义,肯定有意象和具象的不同表现。首先,编剧从全剧的思想、内涵中提纯出一首主题歌:“春有花香,夏有荫凉,秋有果实,冬有暖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爱人岁月静好度时光”,由此来象征核桃树其貎不扬却金玉内含的品性,来比喻男女主人公纯真、诚挚的爱情。作曲为主题歌词谱写了一曲动情、深邃、缠绵悱恻,听着萦绕心头的主题曲。剧中所有背景音乐和情感配音的旋律皆由此出发,这首主题歌始终贯穿在故事的各个关键环节上,不时地提醒观众对主题的理解,不断输送出编、导对主题升华的强调。和核桃树意象的文学、听觉同步表达的视觉形象是:满台夺眼球的核桃树叶、忽略了真实逻辑上的树杆和枝条,层层叠叠、错落参差、茂盛青翠,充满生机,金色的阳光穿透缝隙,给人以浪漫的遐思和憧憬。这就是核桃树的意象。另一个维度是承载故事情节的,也就是展开人物行为的具像:从新婚之夜的三颗核桃种子到结婚81天后长出的树苗,到三年后长高了2米多的小树,至结婚七年后,长成的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终于迎接男主人公回家。这一颗奇迹般种活在江南嵊州土壤中的核桃树,它实实在在地见证了男女主人公呵护真诚的爱情、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要给予观众的一切教化都让这一颗平凡、真实的核桃树的成长诉说出来了,而不在那些空话、大话、套话之中。
《核桃树之恋》排练花絮
从导演案头的构思到舞台形象完整呈现,可以说导演的设想都溶在了舞台艺术的各个部门:导演、音乐(包括音效)、舞美(景、光、服、化、道)我们共同捕捉到了人物的生存空间,捕捉到了呈现故事的样式。有个好剧本,要感谢编剧;有个好样式,要感谢二度创作的各个部门(也就是各个元素)的设计家们!缺一不可。当然,特别重要的是各个艺术元素的主创必须在对本子的解读、认知和情感上要同频共振!我们才能走到一起,创造出完整的艺术空间。
表演艺术上重点加工的三块戏
一个戏的样式捕捉到后,重中之重,导演的着力还是落在演员的人物刻画上。这个戏一共只有7个人物,而且都是非常平凡的小人物,故事里除了背景中有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我国第一颗原子弾爆炸成功外,在舞台上都是日常生活中嗑磕碰踫的家事,可贵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中突显出来情怀可不小,凡是家事和国家利益对立和碰撞时,这些普通人都会毫不娇情的,理所当然的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这已成了那一代人扑素的家国情怀、高尚的品德、觉悟高低的标杆。无论要隐忍多少痛苦,这些小人物都很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我是那个时代经历过来的,我坚信剧中人物平凡而崇高的情怀,因为我心中一直保留着与那时代同频共振的热情和品格的标杆。我和演员们Al将人物表演一直把控在不温不火,不惊不咋之中,语言始终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那怕是讲“大道理”也是讲成耳鬓厮磨的悄悄话,而这种平淡之中抒的情怀每每以真切和深沉打动了观众,掀起了观众情感的湧动,和对剧中主人公的致敬!为了加强对那个年代爱情价值观的弘扬,我在排练中強化了男女主人公的三块恋情戏:
1:婚后81天的“两地书”;
2:离别三年后晏阳相会“捂手”的戏;
3:婚后七年受了辐射身体重病的丈夫回家在复制当年新婚布置的新房中,夫妻的交心。
① 新婚第二天,余家平接到厂里的电报,离别了心爱的妻子,立马投身到国家造原子弹的秘密任务中去,瞒着妻子和母亲奔赴青海晏阳的大山之中。此时的梅阿楚浑然不知丈夫去了何地,只凭书信来往,还沉浸在新婚对生活的憧憬之中。81天,编剧用互通书信的手段,让男女主人公进行感情的交流。我把通信改成了两个空间隔空的心灵呼喊,梅阿楚守护在小树苗前,身后还有一个造房子的木桩,看得出她已包揽了一切家务、农活,又要照顾眼睛不好的婆婆,又要守护树苗,还要把草房改建瓦房,一双嫩肩担起了一个家。余家平扛着沉重的仪器跋涉在祁连山崎岖的路中,怀揣着歉疚之心投身于核事业的大业之中,两人在各自的空间中一边劳动着,一边进行心灵的对话、感情的交流,这样的处理显得既有生活的气息,又有诗意的表达。各自都把对方每时每刻的放在心里,又无时无刻的不和心中的他(她)对话,表达天涯咫尺的恋情。
② 晏阳相聚的这场戏是两位主人公爱情走向深邃,家国情怀得以提升的阶段,余家平看到妻子一双布满老茧的“嫩”手,心疼愧疚不已。梅阿楚见到新婚第一天就离别的丈夫,也有满腹的苦水要倾倒。编剧写了一大段动情的对白,为了让这段情感有个渠道感动到观众。我用了余家平倒一盆热水,把妻子的双手浸到热水中,用热毛巾捂着这双长满老茧的手,用他的心,用他的情去捂软,去抚慰妻子的劳累和委屈。这个处理源于周冠军老师“给妻子洗手”的建议,我把大段对白全部塞进了这个“捂”手的动作中,余家平对妻子所有的“对不起”和妻子“我连个诉苦的人也没有”等等小夫妻的悄悄话,在这个“捂”手的载体中,演员得以深深地体验,大段的对白念得泪流满面,夫妻之间没有抱怨,没有责怪,只有心疼,疼到心底……每每到了这个地方,我心里就会联想到: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只凭付出的一腔赤诚,才能凝住那流金岁月的爱情,这种价值观,当下的年青人不知是否能理解,这也是我和《核桃树之恋》表达的情愫共振的点吧。
③ 七年后,核桃树开花结果,余家平遵守诺言,果然回家了。但回家的余家平身负重病,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期。这场戏是全剧最后一个情节,也是全剧的最高潮。编剧给了两个主人公先是一段压抑、隐忍的对白,接着就是大段撕心裂肺的对唱,紧接着女主人公一大段唱,从生命的低谷,几乎是绝望中挣扎起来,给男主人公以生的希望——以爱的名义和力量!这场戏就两个人物,男主还是个重病羸弱之躯,又在斗室之中,不可能用大幅度的调度,也不可能有很多强烈的肢体动作,用什么手段可以排好这场戏的高潮戏,是个难题。我匠心设计了一辆轮椅的调度。
静静的夜,妻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回家了......先是进了院子和他们新婚之夜共同种下的核桃树对话,“我们终于见面了”。然后,似乎仪式感地重新进了“新房”,像七年前新婚那样,妻子推着丈夫,默默走在复制当初新婚布置的房中,不难看出这是妻子的良苦用心,她要把那失去的新婚甜蜜補回来。丈夫抚摸这当年新婚之夜坐过的椅子,抚摸着贴在墙上的大红喜字,环视着新房的一切,对生命的留恋,对爱情的缅怀,尽在不言中。然后,妻子对丈夫言不由衷的责备;丈夫对妻子晓以大义地说理;一切的一切,在国家的利益前,他们把小家的缺失都隐忍了。在后,丈夫安排后事,让年轻的妻子建立新的生活,妻子坚决地回绝了他,几番争执,试图推开对方,但终究两人还是紧紧地执手在一起。夫妻们忽然意识到,三个月在一起的时间,对他们简直是一种奢侈。结婚七载天各一方,病情却给了他们在一起的三个月时间。三个月有几十万个分秒无限,这是上天给他们的眷顾,多么珍贵。这个认知给他们希望和信心,他们从绝望中相扶持筹划起来,决心把一天当作一年过,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病痛。于是有了妻子搀扶丈夫从轮椅站起来,走起来,鼓励他活下去……于是有了丈夫对妻子的承诺,拉钩、拉钩、一百年不许变……生命的希望重新燃起,爱情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一起走到最后!这是生命的礼赞,爱情的颂歌!
整场戏的调度只是围绕了一张轮椅:从开始的推着轮椅踌躇在房中到妻子一直侍候、呵护在轮椅边和丈夫各种传递关爱的造型,到最后扶起丈夫离开轮椅,支撑着他向前走……一直到尾声,丈夫拄着拐杖和妻子漫步在核桃树下,一气呵成,情感不中断,行为不中断,调度不中断,气息不中断,几乎无缝对接,一直走到故事结局,这种剧本的情节线、思想线和人物的心理、动线,情感线最终全部聚焦到一个点的本子,无疑是个好本子。同时,我在排练中也做到了把文学本、调度本、肢体语言本和人物潜台词本汇集到了一个句号,完成了《核桃树之恋》的导演本。
感谢编剧谢丽泓给我们写了一个好剧本,感谢策划黄先钢给了我执导的机会,感谢二度创作的各位老师精诚合作,更应感谢嵊州市委宣传部、嵊州市文旅局抓住了这么好的题材,嵊州越剧团全力以赴地投入创作排练。有幸该剧入选建党一百年的晋京献礼演出,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加盟联合演出的版本中,一、二度都得以提高,特别是演员的演唱和刻画人物都有长足的飞跃。祝愿《核桃树之恋》越演越好,越演越新!朋友们,继续努力!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