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地想说——越剧赶上了好时候!

日期:08-19  点击:664  属于:最强音



1.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越剧的发展始终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的关心呵护下,才有了耀眼的成就。

新时代的越剧,该以怎样的姿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呢?

袁雪芬先生1942年发起的越剧改革以及1947年“越剧十姐妹”的《山河恋》义演,已经从自发怒对到自觉抗争,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表达了越剧人“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团结一致,选择直面,不惧一切困难”的坚毅决心。

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那么越剧的优秀作品是否能衡量本剧种和越剧人的艺术及人生价值呢?

细数越剧110多年来的人物和事件,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艺术经典的恒久价值在于其永不衰退的生命力。”这一朴素的道理。越剧人在创作中自觉地遵循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创作原则,不做表面文章,深入观众精神世界,先感动创作者自己,再去触及观众的灵魂,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因此,越剧在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浓缩了本剧种编导演音美最顶尖艺术审美精华,至今依然是无法超越的,被誉为越剧四大经典剧目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在内的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凝聚成了剧种顺应时代需求规律的艺术和社会价值,符合“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优秀标准。

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高峰,该如何去继承、去革新、去创造?

“守正创新”就是做好的指引,艺术创作的规律必须坚持“移步不换形”的宗旨,改革不是否定,也不是颠覆,而是在继承中有规则地发展,不能搞“面目全非”“另起炉灶”,越剧亦不例外。

越剧必须要坚持姓“越”,必须坚持“以情动人”,必须坚持“流派唱腔”,必须把越剧最擅长的一面做到最大化、极致化,越剧当下必须要懂得“扬长避短”,扬长避短并不是守旧,而是守护剧种本真,去吸收时代的新鲜养分,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作品,形成越剧的新风尚。

可喜的是,这种新作品、新风尚已经在越剧界春潮涌动。《核桃树之恋》《我的娘姨我的娘》《王阳明》《山海情深》《傲雪芬芳》《林巧稚》《马寅初》等一批用越剧人讲述越剧事件的剧目和反应时代楷模的纯主旋律剧目充分体现了越剧在创作思想上有了觉悟,有了高度。

同时,越剧急需一批站得住、叫得响、能够代表剧种在新时代成就的硬作品,越剧人是时候静下心来深入生活、深入学习、深入思考,加强自身修养,不忘越剧抒情特性,不丢越剧光荣传统,不弃越剧已有风格。

学艺先树人,演戏先做人。正人走的道路是正路,正路上走的人多了,这条路才是阳光大道。袁雪芬先生1942年的越剧改革,一身正气,迈步走在越剧需要走的正路上,越剧姐妹们被这条剧种繁荣发展的正路所吸引,积极响应,快步跟进。于是,袁先生的越剧改革才能成功,才能影响了整个剧种的发展,奠定了越剧发展繁荣的基础。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越剧宗师们为越剧打下了如此多娇的局面,今天茅威涛、吴凤花、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等中生代佼佼者,不但完成了宗师们的艺术交接,而且继续领跑在越剧的新时代传承征途中。

作为越剧人,我们要有情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志向,更要有续写越剧恒久传承新篇章的信心和决心。由衷地想说——越剧赶上了好时候。

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一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四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是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2.jpg

1953年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3.jpg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剧照


4.jpg

1954年《西厢记》剧照


5.jpg

197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剧照


6.jpg

2013年《马寅初》剧照


7.jpg

2013年《我的娘姨我的娘》剧照


8.jpg

2018年《王阳明》剧照


9.jpg

2019年《林巧稚》剧照


10.jpg

2020年《傲雪芬芳》剧照


11.jpg

2021年《山海情深》剧照


12.jpg

2021年《核桃树之恋》剧照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