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西安,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就连古建筑上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仿佛都在默默述说历史长河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漫步在古城墙边,触摸着墙上的痕迹,遥想1956年的春天,那辆从上海开往西安的火车正在缓缓启动,那群身上带着大红花的姐妹,带着一腔热情来到了西安,在大街小巷刻下了她们的痕迹。
在这个民众还不熟悉越剧的古都,由团长高剑琳,副团长许瑞春带队,成立了西安市越剧团。当年就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爆红,夺得了陕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多项大奖。之后的《红梅记》《状元打更》《红珠女》等剧,成为了剧种经典。
初来西安时,本地观众听不懂她们的戏,票卖不出去,没有收入,她们就自己动手绣花做衣服,去懂越剧的地方演出,赚钱之后再回到西安,全团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在新的环境中去创造越剧氛围。
1988年剧团撤消后,仍有一大批越剧人和爱越人因无法割舍的越剧情怀,自筹资金,自置设备,自做戏装,以公园为排练场,坚持宣传和推广越剧。
直到1999年,克服了重重磨难的他们经西安市文化局批准成立了西安越剧之友艺术团(后更名为“西安越剧艺术团”),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先生,更是欣然担任名誉团长。自此,越剧爱好者们又有了家。建团以来,她们排演了一出出经典的折子戏和唱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戏迷。2017年,她们正式成为中国越剧戏迷网爱越小站中的一员。
在北方学越剧条件有限,西安的年轻越剧迷越剧基础都是团长黄维纲老师免费指导的,她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黄老师把我们带上了一条‘不归路’”。不归、不归,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表示了她们对于越剧的爱将是一辈子。
因为团里年轻人特别多,她们敢为自己的爱好买单,虽然都是工薪阶层,但是为了她们喜爱的越剧不惜花掉大部分的工资收入,一张张的飞的票拉近了她们与越剧的距离。有的团员为了学习专业的越剧知识,特意聘请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老师在周末辅导她们。因为她们都有固定工作,没有寒暑假,所以只能在周末抽时间去嵊州上课,由于时间紧基本都是乘坐飞机出行。有的团员因为工作原因调离西安,但因为深厚的感情,总会在周末抽空回家时,一天陪孩子,一天和团员们一起排练。有团员说:“参加这个业余团里也十几年了,每个周末的集体活动已经成了我们必须参加的活动,假如哪一个周末不去活动我们的家人包括孩子就会问我们为什么今天不去了。”
近日,中国越剧戏迷网工作人员专程拜访了96岁高龄的许瑞春老师,带去了家乡的问候,祝老师健康长寿!这就是越剧人,对越剧的执着与坚守。谨此向为西安越剧事业做出贡献的越剧人们致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