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请善待你的单位》,看了昨晚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剧目——南京市越剧团演出的《凤凰台》,我由衷地觉得不仅应“善待”更应“感恩”。请感恩你的单位!
《凤凰台》是南京市越剧团“诗韵人文越剧”的“三部曲”之第二部,也是李晓旭继《乌衣巷》之后的第二部原创大戏。《凤凰台》紧扣了越剧的剧魂,一个情字,李白的才情、诗情、人情、志情,最后升华成为仙情。不愧为当代既具有时代感的,又不失越味,可以读懂、喜欢、理解,可以久演,又值得走进剧场的一部佳作好戏。
《凤凰台》让我们看到了毕派的新生,毕派的中兴,看到了李晓旭的成长,看到了李晓旭艺术上的成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看到了是南京市越剧团再次点亮了越剧毕派和戚派的希望之灯。
众所周知,南京市越剧团具有光荣而悠久的历史: 南京市越剧团的前身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素有“越剧西施”美誉的竺水招,1947年在上海国泰大戏院成立的云华剧团。新中国成立以后,好儿女志在四方,竺水招带领着越剧姐妹们来到南京,于1956年成立了南京市越剧团。如果加上云华,南京越剧团有着74年的历史,74年来,剧团已经形成了固有的风格,《柳毅传书》《莫愁女》等等妇孺皆知这些作品都是南越的代表作。
1962年竺水招、筱水招(左)主演《柳毅传书》剧照
敢于突破,敢于发展新风格,敢于打破前人已经形成的欣赏和观剧模式,需要勇气,需要魄力,需要担当,更需要思维。南京市越剧团做了成功地尝试。这位成功者就是南越现任团长杨庆锦。
既是管理者,又是运营者。杨团尊重艺术,尊重传统,懂得越剧的特性,知道越剧观众的心理,了解越剧市场。在南越几乎可以听到所有的流派,所有流派均有继承者,传唱人。流派就是越剧的魂,是越剧的宝,越剧不能踢开流派搞革新,杨团遵循了这一点,一切脱离事物本体优势的“重起炉灶”都会以失败告终。杨团懂得观众心理,首先自己就是一位观众,先能打动自己,才能感染群众。杨团的管理为他赢得了观众,年轻观众,也就赢得了市场。
从继承中发现好苗子,找到金点子。流派,派派都是宝,能为剧种开宗立派的,都是剧种的泰斗,丰碑,流派更不能有大小之分,任何流派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才继承和发展,再好的流派也会从金字招牌沦落为“铁锈废料”。杨团从继承者中发现人才,由面聚点,李晓旭脱颖而出。
敏锐发现人才,大胆启用人才,用事实说话,市场决定一切,时代留得住的就是好的。在一个已经具有74年的历史风格下,能够去改变这种风格,把独有风格转换为多元风格,当今越剧界南越堪称上佳。多元又特点,多元又重点。大家知道越剧的戚派和毕派原来的大本营是上海市静安越剧团。市场决定优胜劣汰,时代决定事物的去留,世事变迁,上海市静安越剧团随着老一代元老相继谢世,一个曾经创造了越剧界一大风格,两大流派的剧团没有了。一个流派剧团没有了自己的根基大本营,无疑就是灭顶之灾,即便在有些剧团也有演唱戚毕流派的演员,也有戚毕戏在演出,但终归是剧团艺术生产上的点缀者,是配料,不属于主菜、硬菜,不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也不会作为剧团主要创作行列。“鸭多不生蛋”,行话说这都不是站在台中央的。没有剧团的培养,没有系统性,长期性,重点性的机制保障,没有平台,永远也不会有用武之地,流派不流,一潭死水.
南京市越剧团顺应了时代,在原有竺水招艺术特色永远不变的宗旨下,充分发挥越剧流派纷呈的剧种特色,从流派中发现人才,挖掘新作,以南京的人文结合越剧的艺术特点,深化越剧的诗韵,打造南越新风格——诗韵人文越剧。在这里不能不提竺小招老师,是她的胸怀,才有了今天南越百卉千葩,才有李晓旭出类拔萃的成绩,才有了新时代毕派和戚派最后一块阵地。
今天李晓旭所取得的任何成绩,不仅仅代表她自己,她是代表着新时代人文诗韵的南京市越剧团。她是南京市越剧团的骄傲,她更是流派的骄傲,她是为流派而拼,她是为流派的生存和发展而竭尽全力。李晓旭是幸运的,因为她在南京市越剧团,感恩南京市越剧团培养了李晓旭,感恩南京市越剧团拯救了越剧毕派和戚派,感恩南京市越剧团高瞻远瞩的战略格局,感恩南京市越剧团虚怀若谷的胸怀。
请走进剧场观看南京市越剧团,毕派新帅李晓旭主演的“诗韵人文越剧”三部曲之二《凤凰台》。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