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以《碧玉簪》作为开场,“2021浙江越剧中国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全国巡演·上海站巡演正式上演。
1918年7月,著名的越剧男班艺人卫梅朵、马阿顺、马潮水、张云标等在上海华兴戏园首演《碧玉簪》。1962年上海越剧院将越剧《碧玉簪》搬上了荧幕,流传广、影响大,是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金采风的代表剧目,其中“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唱段也是周宝奎老旦腔的代表唱段。
浙江越剧团作为越剧届首屈一指的男女合演团,这次演出还是男女混演,但以女子越剧为主体的表现形式,完整地完美地传承了《碧玉簪》。
生旦末丑个个是实力唱将,将越剧流派与现代声腔完美结合。金派传人裘锦媛,流派韵味尤为浓厚纯正,既有早期金采风老师甜美柔润的嗓音,又有金派成熟期那种特有的醇厚;陆派传人廖琪瑛在剧中饰演王玉林,该版王玉林的唱腔以电影版陈少春老师的唱腔为基础,廖琪瑛的演唱既还原了陈老师的演唱原貌,又完善了陈老师的演唱,其中还恰到好处地融入了陆派唱腔的成分;饰演婆婆的王春燕,说白、演唱,可以说尽善尽美,演唱完全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每一位演员都是可圈可点。之前我看过浙江越剧团年度考核的一些片段和视频,个人认为,目前是浙江越剧团的最佳期,听浙越的演唱以及乐队的伴奏,舒心、放心、开心,简直就是一种视听的享受。演员的演唱,完全把流派的韵味,人物的情感,越剧的风味完美无瑕地结合,的确是如何传承越剧流派唱腔,以及怎么唱好越剧唱腔的教科书。
2009年“新松计划”大拜师,裘锦媛正式拜师金采风
人物感鲜明,表演老道,将艺术和生活结合得无懈可击。让我看到了昆曲是越剧的奶娘,但又已经被“越”化,完全就是剧中这个人物。几位主要演员都是基本功扎实,裘锦媛的“含”,让我觉得这是一位富有修养的好演员。一个演员在台上“放”是不稀奇,也是不难做到的,但是“收”并非每位演员都能做到。裘锦媛在整部剧中都做到了节制,这需要演员有深厚的涵养和修养,裘锦媛饰演的李秀英是闺门旦,裘锦媛抓住了一个“含”字,无论是新婚的喜悦,还是在以往过程中的疑虑,忧愁,怨恨,裘锦媛都是“含”着,“收”着,很好的体现了吏部天官,大家闺秀的人物身份。
昨晚的演出有一出,体现了浙越配合的默契,演员的舞台经验丰富,以及乐队一切为人物服务和“乐队伴奏跳出了照谱做的死窠臼”。裘锦媛演至最后三盖衣时,由于衣服从王玉林身上滑落,但她处乱不惊,小雀步再盖一次。乐队根据台上突发情况,毫无痕迹地伴奏,观众虽然也知道出了状况,但丝毫没有出现负面情绪,还是沉浸在情景中,当裘锦媛最后一搭盖的衣服袖子时,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而廖琪瑛饰演的王玉林,只能用一个“帅”字形容。廖琪瑛曾经说过,她尝到了学习昆曲的好处。的确廖琪瑛身上那股“凝劲”无处不在,一个水袖,一个台步,一个小动作,已经完全被昆所融化。动作规范又精致,特别是廖琪瑛的很多小动作,妙到好处,同样与李秀英的“含”既有同处,又非同样。廖琪瑛是女小生,“凝”是讲究精致到了极点,对于气息、节奏和动作要通盘融洽,“凝”是一个高标准演员的追求,也需要长期的“劲”,看廖琪瑛的戏,就如同吃了有劲道的面条,特别带劲。
《碧玉簪》已经演绎了103年,越是经典,其实越不好演,越难演,熟悉的故事,亲切的唱腔,昨晚浙江越剧团的《碧玉簪》做到了“致敬经典、弘扬经典”。台下静静地看,台上认真地演,该拍手的地方,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昨晚没有出现以往那种“歇斯底里”般的捧场,但我却认为这种现场是正常的,欣赏演了103年的经典好戏,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因为经典是演出来,是看似一件平常的事,简单的事,确是做一辈子,演几代人形成的。经典才是奢侈,工匠精神造就了经典。
提自己个人的一个看法,经典人人都在演,但怎么才是算有自我风格的“独门一派经典的演法”呢?当王玉林发现身上盖了一件女人的衣服,他召唤李秀英上来,一记耳光,踢倒李秀英,我昨天本来还想期待裘锦媛会不会来个绝活“屁股座子”,可惜没有,我想艺无止境,如果能练就这一绝活,那可谓是浙派《碧玉簪》最大亮点吧。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浙江越剧团的乐队演奏,真的是大气、妥帖,合奏恢宏,独奏缠绵,尽显浙派音乐的民族音乐现代化。
《碧玉簪》是越剧的骨子经典老戏,行当齐全,是最好的培养演员,检验一个院团整体实力的“越剧基本吃饭戏”。看了浙江越剧团的《碧玉簪》我认为经典不是过时了,而是演得还不够,高水准的经典演出更少,真正好的东西,老百姓才喜欢。《碧玉簪》见证了市场,这样的好阵容,这样的好戏,应该多演。浙江越剧团的《碧玉簪》让我感受到了一场完整的精良传承。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