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对《莺莺传》中的张珙,尤其是最后张珙说的那番话,有犀利的评点,“文过饰非,隧堕恶趣。”也有专家索引,认为这就是元稹本人恋情的缩影。我以为这样的结局也许是当时社会影响的一种认知,至于《莺莺传》的张珙就是元稹本人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但凡写过小说的人都有变通的经验,也是像鲁迅先生说的,“脸在杭州,身体在北平”。但就这类才子佳人,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借助史老太君贾母的口说了一番“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节选原文本如下:“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元稹的《莺莺传》也叫《会真记》。流传很广泛。在文人阶层会有不同地表现手法在传播崔张艳情,在民间各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又在传播着这段故事。这个阶段民间主要以“说书”的形式,也就是讲故事。大概这样流传了400年左右,到了南宋金代金章宗时期,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有一位姓董的戏曲作家,在《莺莺传》的架构上,全新地创作了一部《诸宫调西厢记》。他是乡试第一名,也就是“解元”。(解元:从唐朝开始对乡试第一名的称谓,科举中举进士者都是由地方送入试,所以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朝时期也是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明朝、清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得第一名者即是解元。)所以也称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董是他的姓,解元只是对他的尊称。详细姓名并没有考证出来。据有关专家考证董解元也是北曲的创始人。
《莺莺传》基本只有崔张二人的故事,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不仅丰富了故事,而且对于人物也增加了崔夫人、郑恒、红娘、法聪、欢郎,事件矛盾冲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洋洋洒洒五万字,是一部完全创造性的《西厢记》。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