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瑞英老师从傅全香老师手中接过了《西厢记》《踏伞》等戏,创造了自己的艺术特点,越剧《西厢记》中的红娘已经成为了“吕派”艺术的经典人物形象。而《西厢记》中的“红娘”也早已成为了具有社会生命的典型。我敬重的我国文学评论家、文学研究家何其芳先生,“典型共鸣说”就是何先生的学术观点。衡量一个文学形象是否具备艺术典型,该艺术形象是否被读者认可,是否产生社会生命存在。“红娘”就应属于何其芳先生所说的“典型共鸣说”,现在婚姻介绍等机构,都被人们称之为“红娘”。
《西厢记》中最勇敢,最大胆,也最智慧的,当属崔莺莺。在那样一个“男权”,封建礼教的社会,莺莺是最不易的,也是最需要胆量和勇气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最成功艺术也是塑造了崔莺莺这一复杂的立体的艺术形象。上海越剧院版的《西厢记》感恩于原创的一批艺术大家们的心血结晶,苏雪安改编,沈去疾和吴琛剧本修改,吴琛导演,刘如曾作曲,第一稿:袁雪芬饰崔莺莺,范瑞娟饰张珙,傅全香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等;第二稿:袁雪芬饰崔莺莺,徐玉兰饰张珙,吕瑞英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等。成为经典,经过几代上越人的打造,经久不衰。袁雪芬先生塑造的崔莺莺是国家艺术宝库中的经典艺术形象。
“袁莺莺”这一经典艺术已经由当代袁派最佳传人方亚芬完美继承,这是袁派的幸运和可喜。上越版把崔张的首次相遇安排在了普救寺的花园内,莺莺一出场,就把少女对爱情的朦胧向往做了很好的表现和铺垫。“人随春色到蒲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红闲愁万种,徘徊无一唯怨东风”。当崔张相遇,莺莺不是马上回避,而是“临去秋波一转”,方亚芬这里的表演既有人物心理感觉,又有分寸感,四目相对的那一瞬间,虽然受礼教禁锢,但嘴角还是流露出少女的怀春之意,与其说是回眸,眼脸虽是下垂的,但确实是又看了张生一眼,这一眼不得了,是莺莺敢于回眸,是莺莺性格中的“敢于”,她敢于违背社会的礼教,她敢于违抗老夫人的家训,这一眼怎么不让张生失去了魂灵,意马心猿呢?“月殿神仙归洞天”,这样的精灵,这等尤物,是从哪个“洞天”出来的,张珙一见钟情,一见定情了,他准备好了“一万声的长吁短叹,五千遍的捣枕锤床”了。张珙撞着了他五百年业冤,只这一面,唯这一眼。莺莺的这一眼恰恰是表现了莺莺性格中的大胆,这在那个环境,那样的年代,不愧为是女中“豪杰”,使我不禁又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小红和贾芸的初次见面情形。
1987年《西厢记》中方亚芬饰崔莺莺、张咏梅饰红娘剧照
贾芸去怡红院看望宝玉,正好小红(就是林红玉)经过,宝玉的贴身书童茗烟叫住了她,介绍说这是后廊下的二爷,本家主子,不用回避的,茗烟又跟贾芸介绍说,这姑娘就是宝二爷屋里的,让她去叫一声宝二爷正合适。这是小红和贾芸第一次见面,在贾芸的眼里,小红虽然不能算是绝色,但也十分俏丽恬静,而小红呢,丝毫没有害羞失措,而是,下死眼把贾芸看了看。曹雪芹用了“下死眼”三个字,带劲。这一举动,这种下死眼的眼光是何其胆大,充满智慧,是一般女子不能的行为。我想《西厢记》早于《红楼梦》,而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文在表现这一场景时,小括号里面的那句“旦回顾觑末下”,正是王实甫的妙笔,他特地注明了“这一眼”。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