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死了,嫁的嫁了,走的走了......”这是越剧《红楼梦》“试玉”一场贾宝玉的台词。老一代唱越剧的离世的离世,老一代看越剧的也走的走了,正当我在写《红楼梦》的时期,我的一位忘年交也是我的忠实挚交,上海“老克勒”,原上海人民饭店党委书记兼经理刚刚故世。陈书记他一生爱戏,看越剧。按照他的原话,“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远。”所谓看大不看小,他喜欢看大剧团、大牌演员,比如:芳华越剧团,上海越剧院等;看近不看远呢,因为他家住在大世界和共舞台附近,用老话说“上只角”。所以他看戏得天独厚,共舞台、大众剧场、人民大舞台、中国大戏院,上海大剧院等。他知道我在写《红楼梦》,他把自己早年看过的五次《红楼梦》的经历回忆告诉了我,他说这五次印象很是深刻。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尹树春,李慧琴,田振芳等为主要演员的春光越剧团,她们在九星大戏院演过《红楼梦》。
第二次,是1958年上海越剧院在共舞台首演的《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周宝奎、孟莉英、钱妙花等,当时最初是由唐月英饰演王熙凤,陈兰芳饰演薛宝钗,钱妙花演贾政。第一轮共舞台演出结束,第二轮转战人民大舞台,票房生意照样红火,六十年代初上海越剧院越应邀赴香港演出,演员作了调整,著名老生徐天红出演贾政,钱妙花演长府官了,曹银娣演出琪官,吕瑞英饰演薛宝钗、金采风饰演王熙凤了,原来的唐月英和陈兰芳分别演鸳鸯和袭人。他清楚地记得,赴港归来汇报演出也安排在共舞台,票价因阵容的变化,最高价从1.20元调整为1.40元(他说,这是仅有的一次,此后徐、王为主的戏仍恢复为1.20元,这个票价同范傅的一团一样,均为1.20元,只有袁、徐、吕、张演出《西厢记》时最高价为1.4元)。
他感慨当年看戏过瘾,日场、夜场都是好戏名角,夜场是《红楼梦》,日场是《碧玉簪》,演员阵容为电影版。上座率是是夜场一票难求,曰场也达9成左右。
第三次,出新越剧团的邵文娟在大众创场演《红楼梦》,本子也是徐进的《红楼梦》。
第四次,是1962年芳华越剧团回娘家汇报演出。集中全团骨干,由尹桂芳,李金凤,许金彩,戴忠桂,谢小仙,袁少珊等主演。这场当年芳华回娘家的演出安排在设施较好,座位也多的河南中路福州路交界处的市政府大礼堂。(该处很少演戏,因国外团体来沪或国内大剧团来沪演出,档期无法安排临时调配。文革中芭蕾舞在此跳了好长一段时期)。这场的芳华《红楼梦》按照陈书记的原话真的是无票可求,剧场外拥挤着因没有票不能观看的戏迷,导致了途径的公交17路和66路无法通行,影响了交通,最后还来了一批警察帮助开道。他说,这是作为他这样的老戏迷看到景观。突然有一个人手中有余票(也许是同伴因故不能来吧,就马上会招致人群蜂拥,吓得这个人大叫,警察再过来解决。他说,“那天基本上看不到退票。倒是各类明星看到不少。声声哄叫赵丹、黄宗英、黄佐临、孙道临、张瑞芳、秦怡、乔奇、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李玉茹、吴宗锡等名人,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但有点面熟的名人,什么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等已经记不全了,比后来看走红地毯过瘾。这些人素质较高,有人叫名字,马上摆手摇摇,快步进场。”他告诉我,第二天在学校里,他向同学们炫耀看戏的盛况,尹桂芳是怎么怎么火,剧场里是如何如何地哄叫,把同学们都羡慕得要命,他始终忘不了那才是越剧真正的盛况。”
1945年尹桂芳饰贾宝玉剧照
第五次,是看上海越剧院越青年剧团演出的《红楼梦》。演出阵容宝玉有:金美芳、曹银娣、史济华;林黛玉是姜佩东,其他角色演员他记不清楚了。因戏太熟,他这次没买说明书。现在还记得金美芳唱得很好,很像徐玉兰,台下掌声阵阵,姜佩东的噪子跟王文娟不一样,但清亮婉转,按照他的原话是“有姑娘旦的感觉”。史济华眼睛很大,很有灵气,嗓子好,台上很活络,男演员唱得最好就是他了,后来在丽都剧场还看过他演《哭祖庙》,徐韵掌握很好。
看戏、品戏、德大西菜馆吃西餐、喝咖啡,这就是“老克勒”——陈书记,他记忆中的早年五次看过的越剧《红楼梦》。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