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这辈子就爱她了(196期)

日期:08-19  点击:106  属于:直通车



1.jpg


在我心中有着“老一代艺术家的情结”,连载基本上是围绕着老一代艺术家们写。我也算有幸,因为在我小的时候挤上了老一代艺术家们尚能在舞台上演出或者清唱的末班车。但确切地说,我是看着赵志刚老师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们的戏成长的。

1984年江浙沪越剧大奖赛,赵志刚一赛成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越剧新人的大选拔,赵志刚拔得头筹。那个年代的,上海电视节目只有三个频道,分别是“8频道”延伸至今就是今天的“新闻综合频道”,“5频道”和“20频道”,“20频道”就是今天“东方卫视和都市频道”的前身。当年的大奖赛采用电视台直播,选票刊登在《每周广播电视报上》,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所有的选票都是从报上的一个角剪下来,然后给自己喜欢,自己选定的演员打钩,再买好信封,贴上邮票,由“绿衣使者”—邮递员带到电视台。对于越剧迷,对于越剧各个流派的迷来说,肯定不止买一份电视报。一个人买几十份报纸,那是不足为奇的。为的就是剪下“那个角落”,选上自己喜爱的演员。越剧迷们会发动邻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等等,就像“滚雪球”一般不断蔓延,投票看似“买、填、剪、贴、投”,手续着实“麻烦”,但越剧迷们乐此不彼。赵志刚老师在一次电视专访中说的,这一届有效选票是17万余张,他个人获得14万多的选票。据电视台小辰老师说,当年收到的选票都是用麻袋装的。由此可见,上海越剧迷对越剧的喜爱。


2.jpg


在此后的1986年,赵志刚又荣获了“全国中青年越剧广播大奖赛”的第一名。这一次参赛规则更具有挑战,全部的参赛选手,不记名,只报号,观众是把自己喜欢的声音,写上该选手的号码,进行投票,投选方式与1984年一模一样——“买、填、剪、贴、投”,赵志刚以自己的实力,在女子越剧的天地里,妥妥地站稳了越坛。

男唱女腔起家,在实践中形成风格。赵志刚天生好嗓。一般男生唱越剧,最难的一关就是唱功,女子越剧的声腔已经深入人心,流派创始人也都是女演员,观众对于越剧的审美,主要是演唱上,已经完全到了不容改变的地步。由于男生嗓音的局限性,唱出来的声音不是感觉“硬”了,就是调门上产生的耳音偏差,似乎给听者有一种“违和感”,似乎与越剧这个江南特有的气质格格不。但赵志刚的出现,完全再次打破了这种欣赏上对男演员的“偏见”。虽然之前也有史济华老师的演唱已经突破了欣赏上隔阂的局面,但经过文革之后的断档,传统戏的复出,观众的“欣赏思维和口味”又被牢牢地带回到了女子越剧。只有赵志刚的出现,观众一下子被这位长相青涩,却嗓音甜糯,尹派韵味浓郁的男生深深吸引。哪怕是现在再去回放当年他的演唱,还是会发自内心的感叹,“唱得真好,真是好听”。

 

记得小时候听到过一位上音的老师曾经说过,“在女子越剧已经形成几乎完美的固定模式,男生如想介入,除了解决好调门的关系,最为重要的就是男生的开口,就是唱。”赵志刚都做到了,他不但嗓子好,既有女演员的“糯”,那个把持住女子越剧声腔特有的“糯”和“韵”,也还有男生声腔独有的“刚”,但赵志刚的腔“刚而不钝”。他的嗓音和演唱被圈外观众接受了,也被圈内老师们、专家们认可了,尹派艺术一下子被这位上海越剧院的男小生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一时间赵志刚灌制的专辑,卡带都是“音乐书店”最畅销的。在女子越剧的天地中,惊艳了一位“越剧王子”,不能不说是当代越剧的传奇,也是越剧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从此以后凡是男孩子唱越剧,大家都会以“赵志刚”为标准或者标杆。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