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这辈子就爱她了(一)

日期:08-19  点击:74  属于:直通车


导读:又是周末了。有一个人,四岁开始爱越剧,他对越剧的爱,到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程度。平台特邀他把自己的爱越之情用文字固定下来,因为,我想大家都非常想知道他与越剧的那段奇缘。我们将以连载的方式,陆续推荐给大家。

IMG_5282_ 副本.jpg

陈震 越剧研究者 越剧音乐人贺孝忠学生  戚派男旦 
    

 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那一年,我3、4岁,电视里播放电影《祥林嫂》,我居然安静地看完了。

那时我也不懂越剧,不懂祥林嫂,只觉得有小桥,有流水,拿着竹箩去河边淘米,还有过年放炮仗。尤其是里面做新鞋子的印象,记忆犹新,至今都记得——“做双新鞋三寸长,新布底来红布帮,穿在阿毛小脚上,妈妈看了喜啊喜洋洋。”
一切都是那样亲切。

后来,我又在居委会向阳院看了电影《西厢记》,服装好美,布景好美,剧中人物好美,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面了。长大之后,才知道这是艺术家袁雪芬和金采风分别饰演的祥林嫂、“浙江第一名旦”张茵主演的崔莺莺、“浙江吕瑞英”的高佩饰红娘、屠笑飞饰演崔夫人饰演。

可以说,两部越剧电影让我爱上了越剧,真正领着我走近越剧的是邢竹琴老师。


IMG_5283.JPG

邢竹琴老师旧照


我家对面的“玉茗楼”书场,是评弹专用场地。一天贴了则广告,开办越剧艺训班,主教老师就是邢竹琴。我吵着囔着央求家人给我报了名,因为太小,只能作为旁听。教室大讲台上站着一位老太太,身上背着好多面大旗,但却精神矍铄。大人们说,这就是杨门女将里面的佘太君,正在表演的就是邢竹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越剧,也是第一次认识邢阿娘(我后来一直这样称呼她。阿娘,上海话奶奶的意思)。邢老师那高亢嗓音声声打动了我,我心里暗想“怎么那么好听”,其实当时我啥也不懂。孩子的好感往往带动了情感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自然而然会对这个人这件事有种亲近感。

我很喜欢这位可以做我阿娘的老师。作为一名旁听生,知道了什么是圆场,什么是云手,什么叫大靠,什么是打出手。我也会问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邢阿娘你演的佘太君身上为什么背着大旗啊,那个大旗重不重啊?你是不是会气功?”年龄小也许就会讨人喜欢,邢阿娘特别喜欢我。

我从小记忆力超强,邢先生教大人们的功课,我完成得比大人们还认真,经常受到阿娘额外的表扬,比如奖励一块巧克力,要知道巧克力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属于奢侈品呢。邢先生夸我是“小天才”。我感激我的启蒙老师邢竹琴阿娘,她为我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教导我说“唱戏唱戏,唱念做舞,唱是第一位,一定要练好嗓,唱准音符,唱出韵味”。这句话使我终身受用。因为“玉茗楼”是评弹场子,要加演说书,所以艺训班很快结束了。邢阿娘还抱着我问我,“你将来打算做啥?”我回答:“做越剧演员!”邢阿娘关爱地看着我说:“越剧演员不容易啊,你要过变声关,因为你是男孩子。”我当时真的不懂,什么是变声期,为什么做演员不容易。邢阿娘摸着懵懂的我的头地说:“好好读书啊。”


DSC_3307_看图王.jpg


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真诚、单纯,没有功利,没有索取。邢阿娘有时会在上课结束,领着我回家,我家总会烧两个水铺蛋,多加一些桂花糖。
现在,我依然会常常想起那时的情景,想念着我的邢阿娘。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再见到邢阿娘,直到1994年,我的师兄赵海平应邀参加“中国越剧小百花艺术节”,在杭州,遇到邢竹琴先生,说起这一档事情,阿娘似乎还记得有我这样一个四岁就会唱“做双新鞋三村长,新布底来,红布帮,穿在阿毛小脚上,妈妈看了喜啊喜洋洋。”的男小歪(小歪:上海话,小孩的意思)。

未完待续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