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我的段位。除去幼年时的点滴越剧印象,就是近三年开始看戏,上海剧院的戏看的数量约30场左右,个人更注重演员的唱腔。有偏爱的演员,但还是会去看其他演员的戏,但凡没有看过的有兴趣的戏,或者朋友推荐的演员,我都会先做功课,再去看现场!
接下来可以奔主题了,青藤我看了2遍。第一遍过一下新编剧的剧情。回来后,翻阅了原剧本,第二遍仔细看了全剧。
这部戏开场大段念白,是年迈徐渭的回忆,整个舞台是暗的,演员在舞台深处,坐于道具青藤边上,观众很难看出来,会以为是幕后叙述!这个场景设计难以一下子让观众入戏!
而后背景转明亮,演员从舞台暗处,缓步走到舞台中央,观众看到的是年轻的徐渭,书生意气!
这场戏是写应试。考场的钱权交易,行贿之风,通过光影技术,(有的人看了说类似皮影戏)观众看到的是助演演员的形体和台词表达出来,这样的舞台处理手法倒是第一次见。我理解为:行贿和背后说人长短的原本就是上不得台面,见不得光的。
通过徐渭与考官双方的台词,突出徐渭的人物特点:才华横溢,俗世清流!
第二场是整个剧最温暖的:才子佳人,偶遇,相爱,相守;会感到很温暖,心情愉悦。
我观察到有个细节显示剧组的用心:徐渭在爱人的裙子上作画,原本后片裙子是纯白,二位演员用了技巧使得后片裙子展现出来就是一副荷花图。
第三场,轻松欢快。
通过胡宗宪和徐渭的相处方式,体现胡宗宪的人物特色:豁达,不拘小节。也因为胡的仕途源头是拜严嵩门下,埋下伏笔,历史的同期应该就是严嵩父子执政后期。
第四场,光影技术展现倭寇犯境,百姓流离,徐渭的妻子遭凌辱。
这场戏是由女主角一人完成,运用到了传统水袖,表现女子的惊慌,无助和绝望。
我插句,这场戏,水袖如果再长些,舞蹈的视觉效果会更好。
第五场,徐渭寻妻未果,投笔从戎,这一段要求演员有一定的武术功底。
第六场是因抗倭关键军饷空缺,胡宗宪请求徐渭代笔为严嵩写生日贺表,借此博得严嵩欢喜,下拨军饷!
胡宗宪与徐渭推心置腹;徐渭从义正言辞的拒绝到不忍抗倭功亏一篑,违心写下贺表!布景用白色幕布投影贺表内容,内容虽极尽奉承,但通过幕布上字体布局和演员的表演,表达出违心之痛!
第七场信息量最大,夫妻相聚,胡宗宪被召回,用念白和演员走位突出各自内心是五味杂陈。
剧情连下来是主考官游说徐渭,告发胡宗宪。这一场投影了一副泼墨画,显示出徐渭乃写意画大家!
这一场最后通过视觉冲突激发观众,表达妻子代夫顶罪,血染青藤。
第八场,徐渭唯一只狗相伴终老,一册《畸谱》流传于世;。如果说,很多人认为有《屈原》的影子,无非就是这场的造型吧!我没看过《屈原》,所以无感。舞台上降下来的道具青藤太密,可以稀疏些,现场感觉像蜘蛛网!
最后,我本人对这戏的评价:慢热。
这部戏喜欢的地方:A.唱腔设计很好,这部戏女主角改了唱腔,没有用纯王派的唱腔;主角则是纯正范派。B.贯穿全场的幕后男演员配唱音色浑厚沙哑,衬托出沧桑,厚重之感。C.光影技术助阵,既可以展现徐渭的才子之名,又可以展现个人内心矛盾冲突!
不讨巧的地方是:A.舞台整体色彩过暗,B.台词涉及到:行为艺术,赶场之类,觉得怪异。
喜欢看传统剧的老观众不喜欢这部戏,类似我这样的新型观众更容易接受新编剧。(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