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红 (1925.9.13—2010.5.24)浙江省余姚市人。
1935年进余姚湖堤塘天兴舞台学戏,习老生。后随科班到慈溪、宁波、上虞一带演出,经常一人饰多角,甚至扮演小丑、反串花旦。
1940年到上海,拜马潮水为师。相继与赵瑞花、马樟花、小白玉梅、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戚雅仙等人合作演出。
1941年参加天星越剧团为头肩老生。
1943年初到大来剧场参加袁雪芬进行的越剧改革,任头肩老生。在《香妃》《明月重圆夜》《琵琶记》等剧中成功地扮演了纪晓岚、钟老儿、张广才等角色。
1945年参加红星越剧团,与竺水招并挂二牌,在龙门戏院演出《血洒孤城》《渔村侠侣》《两代儿女》等新戏,红极一时。
1946年组成由她领衔的天红越剧团。
1947年8月为筹建越剧剧场和越剧学校,积极参与《山河恋》联合义演,为“越剧十姐妹”之一。
1950年2月与戚雅仙组成合作越剧团,任团长。
1950年9月与尹桂芳重组芳华越剧团,任副团长。是年参加上海市第二届地方戏曲研究班,担任第十中队队长。
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屈原》中的张仪获表演二等奖。
1959年随团支援福建。
1960年8月调入上海越剧院。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曾任上海市新城区、黄浦区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她在艺术实践中注意从生活出发,向生活学习,经常观察、描摹各类人物,特别是老年人的音容笑貌、姿态情状,因此在舞台上扮演的各种人物,尤其是老翁,情态逼真。在唱腔方面,讲究以情生腔,起调都因人物心态不同而有变化,绝不沿袭传统程式一曲百唱;运腔上吸收了绍剧的音腔,具有高亢、昂扬的特点;在吐字上,注重喷口功夫;在发声和润腔上,运用颤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使声音宏亮并形成了高亢、苍劲的唱腔特色,被称为“抖抖腔”。
拿手戏有《红楼梦》《徐策跑城》《祥林嫂》《西园记》《孟丽君》等。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