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博发刊啦!《文化月刊》2025年8月号~

日期:09-13  点击:64  属于:越剧资讯

戏曲类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以越剧博物馆发展实践为例


作者:俞伟 钱蒙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发展要求,并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承载着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戏曲正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设好、发展好戏曲类博物馆,不仅是对濒危文化形态的抢救性保护,更是激活传统、连接古今、面向未来的重要文化实践。





戏曲博物馆建设的

时代价值与文化使命


戏曲类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的一个分支,是围绕戏曲艺术本身或戏曲艺术有关的人或物开展业务活动的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机构。我国现存的戏曲博物馆数量并不多,戏曲博物馆的发展定位、传播属性和资源情况也各有不同。从目前全国地方戏曲博物馆的基本概况看,主要分专门建制的独立戏曲博物馆,如越剧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等;依托文保单位旧址布展而成的博物馆,如中国昆曲博物馆、温州南戏博物馆、甬剧艺术博物馆等;戏曲院团内部自行建立的,如婺剧博物馆、绍剧博物馆等;利用学院自身优势而创建的博物馆,如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博物馆、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等。

戏曲博物馆是戏曲艺术的文化基因库,通过系统性地收藏文献剧本、戏服行头、乐器音像、道具布景等核心元素,构建起完整的戏曲文化谱系。这些珍贵的物质载体不仅忠实记录着唱腔演变和表演程式的历史轨迹,更为研究剧种源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作为超越舞台表演的文化守护者,博物馆以专业化的保存技术为传统戏曲搭建起恒温恒湿的“安全屋”,确保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血脉永续传承。

戏曲类博物馆作为活态传承的立体化平台,既充分发挥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础职能,更扮演着传统文化创新孵化器的关键角色。在基础职能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戏曲基因库实现文化保存,运用数字技术解码艺术精髓深化研究,通过智能交互重构观演关系强化教育。在创新维度上,博物馆突破传统边界,打造开放式的文化“实验场”—既以科技手段激活传统艺术表达,又促成戏曲元素与当代设计的创意融合。这种“固本培元”与“开枝散叶”并重的发展模式,使博物馆成为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枢纽,持续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时代活力。





 戏曲类博物馆的发展困境

当下,戏曲类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变化,也从侧面展现了传统艺术形式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和技术革新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首先,高关注度、低参与度是戏曲类博物馆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传统文化热潮中,呈现社会公众关注度日益提高而深度体验不足的态势,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观众比例失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究其根源,传统戏曲的欣赏模式与当代碎片化、快节奏的文化消费习惯存在代际差异。破解之道在于科技赋能,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创新叙事降低参与门槛,将年轻观众从“旁观者”转化为“共创者”,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其次,专业人才“双重断层”困局制约着戏曲类博物馆的发展。一方面,戏曲研究人才青黄不接,年轻学者更倾向选择热门学科;另一方面,专题博物馆所需的兼具戏曲学与博物馆学背景者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突破需三措并举:高校增设戏曲博物馆专业,文博机构完善晋升机制,行业增强整体吸引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戏曲类博物馆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挑战:如何实现珍贵戏曲资源从“物理保存”到“数字活化”的跨越。这要求构建“采集—存储—展示”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既要确保文物数字化的高保真度,又要开发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的轻量化内容产品,让戏曲文化在数字空间获得新生。




越剧博物馆的创新实践探索

越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越剧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越剧博物馆于1985年经原文化部批准建立;1990年10月18日,旧址落成开放;2023年5月18日,迁入位于女子越剧诞生地——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的新址。越剧博物馆新馆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造,常设越剧厅、嵊州历史文化陈列、越剧艺术体验中心等基本展陈,另有文化(旅游)驿站、报告厅、临展厅等功能区块,以优美的环境、新颖的设计建造,努力提升办馆品位和服务水平。


作为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收藏了反映越剧艺术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物与史料,现有馆藏总量达3万多件/套,数量位居浙江省第四、绍兴市首位,是越剧艺术的文物收藏中心、历史研究中心、公众教育中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的研究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剧博物馆藏品类型丰富多元,既包含服饰、道具、剧本、手稿、剧照、唱片等传统艺术载体,也涵盖说明书、纪念品等反映越剧社会影响的衍生文献。藏品以19世纪越剧孕育为起点,完整呈现了从落地唱书到戏曲艺术的演进脉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从艺术形态到社会传播的全维度实证材料。同时,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新需求,越剧博物馆还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构建起科学高效的藏品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实体保护到数字赋能的转型升级,充分释放了藏品资源的文化价值。


(二)越剧博物馆在守正创新中讲好越剧故事

多年来,越剧博物馆始终遵循“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戏曲保护传承宗旨,充分发挥越剧诞生地的资源优势,高度凝练越剧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在讲好越剧故事的同时,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融合、项目融合、市场融合,成为越乡文旅的重要地标。


在博物馆的重要展陈功能方面,越剧博物馆以立意宏阔、站位高远、形式新颖为主要亮点,以越剧人的家国情怀为核心立意,突破传统线性展览模式,通过历史脉络、技艺解析、人物传记、艺术精髓等多重视角,构建起立体化的越剧文化展示体系,全面呈现了越剧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显著提升了展览的信息密度与表现张力。


同时,作为越剧艺术发祥地嵊州的文化标杆展览,系统阐释了越剧艺术与嵊州人文底蕴的源流脉络与互动发展,既是对戏曲根源的崇高致敬,也是对地域文化价值的当代诠释。在形式方面,越剧博物馆创新采用“非遗+”活态展陈模式,充分彰显了基层中小博物馆的策展智慧与社会价值。通过创新展览形式,实现了文化展示的互动升级,显著提升了公众参与度与社会影响力。


作为越剧发源地嵊州的文化实践典范,越剧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与地域文化推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沉浸式展陈与创新活动设计,系统呈现越剧从落地唱书到国家级非遗的演进历程,累计吸引超50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覆盖专业研究者、青年爱好者及国际观众群体,获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三)越剧博物馆文创实践的创新路径

在传统文化加速创新转化的时代语境下,戏曲类博物馆正面临从静态展陈向活态传播、从文化守护向价值再生的转型挑战。戏曲文化传播与IP开发的结合为戏曲类博物馆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发展机遇,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力,还能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


文旅融合是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戏曲类博物馆应积极与旅游业结合,发展戏曲文化产业,以产业带动事业。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形象、精美的体现,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吸引力,以及广泛的群众市场,将戏曲类博物馆纳入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绩。


文创产品的系列开发是在保证文物价值得到体现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馆内文物特色,挖掘文物内在价值,让文化真正走进民众间的一种绝佳方法。越剧博物馆创新推出越剧文化IP“越越”和“迷迷”,其设计灵感源自袁雪芬《西厢记》和尹桂芳《梁祝》的经典造型,服饰细节均取材于馆藏珍品。这一文创成果已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并成功应用于城市形象推广。2020年,与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越剧主题护肤品系列,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获得市场好评。同时,越博文创正通过文化、生活、数码、艺术等专属产品,实现“历史浸润生活”的文化传播理念。


越剧博物馆以文化IP开发为突破口,打造具有辨识度和情感共鸣的IP矩阵,不仅实现了馆藏资源的创意活化,更开辟了戏曲文化与现代消费生活、城市品牌、跨界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这一实践既回应了公众对文化认同与审美体验的双重需求,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温度的创新范本。


(四)爱越小站:构建全球联动的越剧社会化传承新生态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在目前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政府各部门、戏曲类博物馆等都开始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再是单一的进行实体保护,更多的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进行保护。传统的方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新的媒体方式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传播新篇章。


越剧博物馆坚持“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戏曲文化保护传承原则,确立了线上线下齐进、演员观众共融的工作策略,以“越剧+”的理念,主动拥抱新媒体、新人群、新样式,让历史发声,让艺术生动,让文化继续。2016年,越剧诞辰110周年之际,越剧博物馆立足诞生地资源优势,创新性构建了“线上中国越剧戏迷网+线下爱越小站”的双轨传承模式,确立了“建平台、活传承、创事业”的发展目标,精心策划了全国越剧戏迷大会、越剧达人赛、流派坐镇专场、越迷嘉年华、名家名师教演分享会、文化走亲联谊演出、站际荟萃竞演等系列品牌活动。


其中,爱越小站是由中国越剧戏迷网创立的实体越剧传承机构,是新时代越剧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9年来,通过爱越小站全球布局,在传统越剧流布地、高校建立站点,并延伸至美、法等国。截至2025年6月,全球243个站点累计开展活动近10万场,覆盖人群超千万,创下新世纪越剧传播新纪录,有效激活了各地潜在的越剧文化基因,实现了从专业院团传承到社会化传承的历史性跨越。


爱越小站创新打造了以嵊州为核心、辐射全球的越剧文化传播体系。通过系统整合越剧团、越剧艺校、越剧小镇、民营职业剧团及知名票友等优质资源,构建起多维联动的协作网络。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搭建了跨区域的越剧文化传播桥梁,更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越剧传承生态系统。在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和广大戏迷的共同支持下,“爱越小站”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增强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发扬了越剧艺术精神,彰显了越剧人的价值追求,更顺应了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为越剧艺术的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获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正引领越剧艺术迈向恒久传承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越剧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2025年8月号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

中国越剧戏迷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4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