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撕裂了沈阳城的宁静,也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抗争怒火。在这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斗争中,越剧——这一源自浙江嵊州的乡土艺术,以停演、创排爱国剧目、艺术革新等方式,谱写了一曲“舞台作战场”的壮丽史诗。 停 演 沉默中的民族气节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为转移国际视线,日本又于1932年1月28日,悍然挑起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驻沪守军奋起抗击,爆发了英勇的淞沪抗战。战火之中,越剧界以集体停演之举,昭示民族气节;更以持续抗争,彰显越剧艺人之不屈风骨。
1 1937年8月13日 上海越剧场子全部停演 2 1938年8月13日 为纪念淞沪抗战一周年,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等领衔的五大剧场,联合停演4天,天香戏院、通商剧场等均闭门谢客 3 1939年“九一八”8周年 大部分剧场再度停演,以无声抗议铭记国耻 舞台上的抗战 从《花木兰代父从军》到《香妃》 1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呐喊 1938年姚水娟在《花木兰代父从军》中饰花木兰剧照 1938年9月12日至14日,姚水娟在上海天香戏院首演《花木兰代父从军》,通过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故事,隐喻全民抗日、保家卫国的时代主题,激励女性投身救亡运动。当时上海许多报纸都发表文章,称赞是“振聋发聩,促使人猛省的时代好戏。”英文报纸《大陆版》,9月11日发表评文章,将花木兰比作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圣女贞德。 2 《香妃》的血泪抗争 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剧照 1943年,《香妃》演出中,袁雪芬在表演“哭头”一场时情感爆发,突破原谱即兴呼喊夫君,琴师周宝财随即现场变调响应,二人默契共创出越剧新腔——[尺调]。这一艺术突破并非偶然,它深深根植于抗战时期悲愤抗争的民族情绪中。袁雪芬将个人与角色、时代与艺术高度融合,借香妃国仇家恨抒发出全民的反抗呼声。[尺调]不仅成为越剧改革的关键声腔,推动了流派发展,更彰显了艺术在时代危机中凝聚民心、呐喊觉醒的力量。 嵊县精神 越剧抗战的根与魂 从抗战到解放 越剧界的红色足迹
1949年7月5日徐玉兰、王文娟
参加庆祝上海解放大游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天红在《血洒孤城》中
饰华耀庭剧照
九一八事变后的越剧,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抗争的参与者。停演的沉默、剧目的呐喊、孤岛的坚守,共同构筑了越剧的抗战史诗。
今日重温这段历史,不仅为缅怀先辈的勇气,更启示越剧人:艺术当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心。
94年过去,越剧人的抗战壮歌仍回荡在嵊州的古戏台与上海的现代剧场间——唱念做打中,跃动着民族的热血脉搏。 勿忘九一八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