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是流传于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下同)农村的一种曲艺艺术,演唱者多为半职业化的农民。
落地唱书由自娱自乐的“田头歌唱”发展而来的。分两个阶段:前阶段,即低级阶段为“沿门唱书”,后阶段即高级阶段为“走台书”。
约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嵊州市甘霖马塘村农民金其炳,聪颖异常,他不但能唱牧牛山歌、民间小调、工尺调、宣卷佛曲调等,而且很会创新,把宣卷佛曲和工尺调混合编唱,并把佛曲帮腔衬字“南无阿弥陀佛”改为“箫经”中的“四工上合尺”,新创曲调(后称[四工合调])。
[四工合调]成为日后“落地唱书”很长时间内的主要曲调。
1863年前后,金其炳等部分破产的农民,利用[四工合调]去卖唱,以求生计,于是“沿门唱书”产生了。
由于这种唱书简单易学,又能获得糊口度日,不多时,剡溪两岸出现了许多仿效的农民。
金其炳与徒弟金和林、张国森、相来鑫、金水清等人,为争取更多观众和收入,根据流传在嵊地的民间故事、传说改编成有一两个人物、故事情节简单的小书目来唱,由于有情节故事,很能吸引人,使“沿门唱书”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约在清同治初,“落地唱书”向邻县扩展。
清同治末,已流传到了浙江省内的余杭、安吉、临安等地。
1875年,唱书艺人金和林,到余杭买艺。
杭嘉湖一带茶馆林立,唱文书,说武书,样样都有。金和林的表演有声有色有情感,人物个性刻画鲜明,形象生动,被听众誉称“三个月不唱回头书”和“无书不晓”的“草木才子”(意指艺人文化水平低,但肚里货多,唱书才学高,称得上才子)。
1879年春节,金和林受余杭县最大的茶馆——岳阳楼老板之聘,开“沿门唱书”的先河,进入岳阳楼唱书,并改艺名金芝堂(相来鑫改艺名相金堂),把名字绣在桌围上,挂在茶楼小台上的桌子前,自己站立在桌后唱书。
“落地唱书”高级阶段的“走台书”由此产生。
1889年间,金芝堂吸收“湖州三跳”中“劝世调”的精髓,结合 “三跳板”的特色,融于自己的唱书曲调中,改帮腔衬字“四工上合尺”为“呤嗄呤呤嗄”,在不断实践改进中,创制新曲[呤嗄调]。
金芝堂攻克唱腔难关的同时,集他人之长,表演形式和内涵大大丰富。
“走台书”的音乐、表演、曲目的发展,为日后从曲艺衍变成戏曲(越剧)创造了必需的艺术条件。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