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在故里:百年风华生生不息

日期:08-19  点击:202  属于:最强音



DSC_7483.JPG


    

    越剧,江南文化孕育的明珠,充满典雅灵秀之气,以其柔美婉转的唱腔和精致秀丽的扮相,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有着继京剧之后的第二国剧之称。

    随着越剧表演大师范瑞娟、徐玉兰相继离去,留下永远的舞台经典供人追忆。而作为梨园一枝瑰丽花朵的越剧艺术,如何发展传承更是备受瞩目。

    今年是越剧诞生111周年,近日,记者随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越剧故里———浙江嵊州,实地探访越剧的起源,了解越剧在当地的传承发展状况。某种程度上说,浙江嵊州的越剧传承故事,讲述的正是传统剧种的发展趋势和希望。

    起:袅袅越音源起乡土

    细雨洗过的江南村庄,青山绿水间,点缀着黑瓦白墙的民居。

走进嵊州的甘霖镇东王村,村口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格外醒目。1906年的327日,也是农历三月初三,正是在这棵香樟树的见证下,用四只稻桶垫底,卸下门板搭成舞台,村里的说书艺人们组成演出班子,穿上戏服,涂脂抹粉,为村民们上演了小戏《十件头》和大戏《双金花》,越剧诞生。

    如今,东王村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物证”。在村委会主任朱忠伟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戏班用过的道具,有当年简陋的化妆用品,用鹅蛋粉当做水粉,锅底灰用来画眉毛,略显陈旧沧桑的戏服仍然悬挂在屋内。代表人物李世泉和高炳火的塑像静静伫立,凝望着这熟悉的村庄。

当年东王村的演出,唱的多是家庭伦理、爱情故事。老百姓爱看,把他们的演出叫做“小歌班”。小歌班诞生不到一年,嵊州境内涌现了200多个戏班,都是男班,演出范围很快从嵊州扩大到绍兴、杭州、上海等地。

    如今,东王村的香火堂前有片空地,架起一方木制简易戏台。“这里隔几天就会演一场戏,都是村民们自发的演出。”朱忠伟告诉记者,村里如今有325户人家、900多人,耳濡目染,村民们都会唱几句越剧。而活跃在舞台上的,是一支三四十人的固定队伍。听说东王村有演出,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会自发赶来听戏,坪上站满了人,好不热闹。

    临近的甘霖镇施家岙村,则是女子越剧的发源地。记者一行走进施家岙村的时候,正赶上村里的娘家戏班在古戏台上演出。从早期的四宫调《西施浣纱》、《西厢记·拷红》,到吟哦调《九斤姑娘》,演员声情并茂,观众看得入神。“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红袖翻风鸲鹆舞,紫箫弄月凤凰鸣”,古戏台上的对联,与戏曲演员的水袖和唱腔相得益彰,让人不难追寻几分当年的质朴余韵。

    施家岙村有女子越剧博物馆,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1923年,往来于嵊沪之间的商人王金水,受到当时风靡的“耄儿戏”启发,办起了第一个女子戏班。为了说服乡邻们把女孩子送来学戏,他先把自己的女儿和外甥女送进了戏班。事实证明了王金水的远见,他的戏班把越剧演到了大上海,并开启了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上世纪40年代,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十人同台演出《山河恋》,轰动上海,越剧“十姐妹”因此名扬一时。

    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袁雪芬作为戏曲界代表,与梅兰芳等被特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开拍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周恩来总理携此电影出访各国,越剧成为中国的文化使者。

    “文革”期间,越剧由于女演男的特殊艺术形态,以及大量剧目表现青年男女爱情故事,被称为“靡靡之音”,遭到毁灭性破坏。上海和全国各地的越剧剧团均告解体,许多知名越剧艺术家,包括袁雪芬、竺水招、尹桂芳等受到人身迫害。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广大群众对长时间看不到越剧演出不满,“四人帮”控制的上海市革委会开始准许越剧有少量演出,移植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龙江颂》等一些片段清唱,内容都是配合当时的宣传任务,越剧的特色丧失殆尽。而群众对越剧艺术的需求一直存在,“文革”结束后,这一艺术又迎来了春天。

    短短一百多年时间,越剧形成了“发源在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的壮观轨迹。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和“文革”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全国有202个越剧团,浙江省有70多个越剧团,几乎每个县市都有。

    如今,慕名来越剧诞生地嵊州东王村和施家岙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对于越剧爱好者来说,更是有着某种“朝圣”的意味,亲眼目睹当年的沧桑旧物,在古戏台看一场越剧,更能领会越剧的精髓所在。

    承:戏曲人才一脉相承

    “嵊州人,人人都能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说起越剧,嵊州人言语之间无不自豪。

    不光是越剧的发源地,嵊州还堪称越剧人才培养的沃土。无论是早期的“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还是现在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艺术家,嵊州籍都占重要一席。

    在嵊州,越剧是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它已深深渗入每一个当地人的心田。百多年间,袅袅越音,除了“文革”期间受到一些影响,几未中断。特别是二十多年来,越剧从娃娃抓起,越剧教育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嵊州探索出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越剧特色教育新路子。

    嵊州市城南小学,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唱起古诗词。“越韵古诗”是该校在越剧教学上的新尝试,为故事配上越剧曲调教学,孩子们学得乐在其中。

    舞台上的许仙、九斤姑娘、柳毅等人物角色,无不被小朋友们演绎得惟妙惟肖,颇具专业水准。曾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吕欣泽告诉记者,家里爷爷奶奶很喜欢越剧,她觉得很好听,但一直没机会学。“在学校里,音乐课上老师会教越剧,也有课外的兴趣班,请文化馆的老师来教。”

    在城南小学,像吕欣泽这样从零基础到学有所成的小朋友还有很多。城南小学校长周少英说,越剧教育已经在该校坚持了21年,营造了浓厚的越剧氛围,孩子们从了解越剧到喜爱越剧,也有人此后去艺校就读,走上越剧艺术道路。

    “城南小学已经培养了22位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获得者。”周少英告诉记者,越剧进课堂得到了当地的大力支持,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越剧,对于表现优异的,中考时还有加分的优惠政策。

    走进嵊州城郊的越剧艺术学校,亭台楼榭、绿水逶迤、景色清幽。它的前身越剧之家,于1955年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创办。

今年15岁的王梦婷,是该校一年级学生。虽然进校时并无专业基础,但通过大半年来的学习,她已经热爱上了越剧艺术。在学校,大家每天620分起来上早课,练基本功,然后是半个小时的开嗓练习,白天学专业课和文化课,晚上也要练功。王梦婷希望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从此走上专业表演道路。

    在越剧艺术学校的舞台上,来自该校戏曲传承班的同学们带来了《梁祝·十八相送》、《双珠凤·送花楼会》、《牡丹亭·幽媾》等经典选段。今年17岁的王肖龙,是柳梦梅的扮演者,舞台上的她扮相俊美潇洒,台上几分钟,台下数年功。王肖龙已在学校的传承班学了6年戏,日前浙江省组织“新松计划”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工小生的王肖龙参加了此次大赛,并通过初赛。与王肖龙搭档的田园园,她的父亲是位不折不扣的越剧迷,家人十分支持她学习越剧。到了越剧艺术学校之后,她进步很快,并进入传承班,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在越剧艺术学校的师生们眼里,越剧的受众并不局限于少数爱好者或者上年纪的观众,相反,许多年轻人很容易喜欢上越剧。该校的年轻教师夏曙光表示,越剧的扮相清丽,唱腔优美,由于历史较短,越剧在发展过程中也紧跟潮流、不断创新,时代感较强,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田稼丰是嵊州本地人,14岁开始学习越剧的他,也是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越剧本科毕业生。尽管在外有不少工作机会,但田稼丰选择回到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任教,在这个为越剧舞台输送了大量人才的地方,他将用自己的所学所思,为传承弘扬越剧艺术尽一分力。

    “毕业生几乎都从事了本专业,近年来,不少剧团来学校招人。最热门的时候,学校里50多名毕业生,却有300多个岗位。”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说,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们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的理念是为中国越剧行业培养基础人才。

    “戏曲人才的成长,不在课堂、练功房,而在舞台上,百练不如一演,百演不如一赛。”他表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演出,每年在100场左右,不论是乡间地头的简易舞台,还是大城市的音乐殿堂,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今年还将去北京的梅兰芳大剧院和长安大戏院演出。”钱江南说。

    转:坚守传统转型创新

    晚上9点,嵊州市越剧艺术中心座无虚席。嵊州市越剧团带来的新编历史剧《大义夫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对于嵊州百姓来说,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看戏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更多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越剧也曾经历低潮期,但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嵊州市越剧团团长谢顺泉看来,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这些年剧团的生存环境总体不如以前。在新的形势下,剧团一直在努力创新,弘扬越剧艺术传统的同时,不断调整演出剧目,以更高的艺术水准和专业素养,适应观众新的需求。

    嵊州越剧团倾力打造的《大义夫人》,由团里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美菊、国家一级演员裘巧芳等主演,讲述南宋年间,与岳家有杀夫之仇的小梁王遗孀柴夫人深明大义,摒弃前嫌,与岳家同举抗金大旗的故事。

    今年44岁的裘巧芳在剧中扮演岳飞的儿子岳霖,剧中英武潇洒的形象,给她带来了许多年轻的女“粉丝”。作为嵊州越剧团唱小生的台柱子,演出所到之处,观众们反响热烈的局面,她早已见惯不惊。

裘巧芳从15岁开始学戏,在她看来,传统文化的节奏比较慢,年龄大的人更能静下来听。然而年轻人也有观赏的需求。“至少,他们觉得越剧很美。”裘巧芳说,一旦接触之后,年轻人很容易喜欢上越剧这门年轻的艺术。

    在院团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嵊州越剧团由于其特殊的定位,改为越剧传承保护中心,保留事业单位待遇。现有演职人员68人,每年演出100场左右。“三分之二在农村,三分之一在全国各大城市巡演。”谢顺泉说,去农村演出的多数是传统家庭伦理剧目,而在城市,历史剧、新编大型剧目比较受欢迎。

    得益于当地政府对越剧传承保护中心1∶2的扶持政策(即剧团投入1,政府补贴2),中心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每两年推出一台原创剧目,创作演出大型历史剧《汉文皇后》《貂蝉与吕布》《柳永与虫娘》《蔡文姬》《王羲之》《大漠骊歌》和越剧现代戏《马寅初》等,始终保持省一级剧团水准。

    除了国有剧团,嵊州的民营剧团也是一道不得不看的风景。

    在施家岙村,嵊州云龙越剧团正在演出。团长胡云平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有着19年历史的民营剧团,云龙越剧团有23名演职人员,他们来自各个艺校或者院团。市场好的时候,剧团一年有400多万元的收入。

    “目前,全市共有民营剧团100余个,年均演出30000场左右,越剧演艺产业年总产值逾1.5亿元,从业近8000人。”嵊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鹊屏说,嵊州大力扶持发展越剧演艺产业,制定出台《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促进民办民营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开展民营剧团“星级创评”活动,加强民营剧团品牌包装和统一推介,并推行民营剧团演职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当然,民营剧团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剧目的抄袭现象比较普遍,以及少数演出团体为了迎合市场出现的低俗化倾向。对此,嵊州市对于民营剧团负责人有专业培训,引导民间演出团体规范化发展。

    如今,嵊州市越剧团的演员,年收入最高的为30万元左右,而民营剧团因为演出场次多,演员收入可高达六七十万元。越剧团之前培养的台柱子均已在40岁以上,难以招到年轻的优秀人才。嵊州市政协曾对越剧发展面临的问题组织视察调研。“要重视研究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在越剧师资方面,要招聘既有舞台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名演员充实到越剧教师队伍中。”嵊州市政协建议。

    在谢顺泉和钱江南看来,传承越剧艺术,一定要守住根本,在继承优良基因的基础上谈创新。某些哗众取宠的表演,或许能迎合一时,但从长远来看,有着专业水准的作品,才是打动人心、长久传承的。

    合:产业发展资源整合

    在越剧博物馆,馆长俞伟和同事们正为新上线的“中国越剧戏迷网”忙碌着。

    俞伟说,“中国越剧戏迷网”的建设,是顺应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钩织一个越剧戏迷的联盟总部,使之打造为全国越剧戏迷互动之家。自从3月份上线以来,以网站为依托,先后开展了“越剧嘉年华”征集、“越剧达人”大赛等活动,其中“越剧达人”赛在仅仅20天时间就获得点击量30多万。

    在布局线上活动同时,线下的“爱越小站”也在积极创建中。“目前为止,东到福建,西到陕西,北到新疆,南到深圳,11个省市已经建立起了‘爱越小站’。”俞伟表示,这些“爱越小站”,如星星之火,在大江南北传递着来自嵊州的越剧传统和深厚情谊。

    嵊州市政协副主席李香富,也是嵊州越剧小镇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建设“越剧小镇”的构思,是当地政府为整合越剧产业,打造文创旅游基地的一个大手笔。

    据介绍,这个位于嵊州市甘霖镇的越剧小镇,以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为核心,将打造中国戏曲第一镇,通过3-5年的建设和运营,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戏曲艺术交流体验的新乐园、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的新平台、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本、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的新典范。

    嵊州市文联主席、越剧小镇建设副总指挥金国勇说,与浙江各地打造的“特色小镇”不同,越剧小镇的建设,不只是服务于经济,更是传承当地深厚越剧文化传统的需要。“让越剧传承下去,是对历史负责,如果政府不去做,越剧就有失传的危险。”他表示。

    对于嵊州来说,越剧让它闻名天下,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一活态的艺术,带动越剧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也是当地始终在探索的命题。

    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的“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已成为全国越剧一年一度的重要节会,节会期间举行“全国越剧票友擂台赛”,并作为常态文化项目品牌加以巩固提升。在今年越剧诞生111周年之际,嵊州市举行了第二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越来越多越剧迷慕名而来。

    越剧艺术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嵊州黄泽镇,建起了以戏具服装生产基地为龙头的集聚区,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据2014年的数据统计,全市戏剧服装与道具行业产值就达8500万元。

    张鹊屏告诉记者,如今,嵊州已形成市区“越剧大观”休闲区、崇仁“越剧百年”旅游区、剡溪“越剧寻根”旅游区等主题板块,集中打响“山水越剧”休闲品牌;推出“看一回大戏,做一回演员”等体验型旅游互动活动,文化旅游产业收入逐年提升。

    在她看来,无论是整合越剧产业资源的种种尝试,还是弘扬越剧文化的各种节会活动,对于有着越剧情结的嵊州人来说,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越剧这门年轻的艺术传承光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越剧是越地上开出的奇异之花,盈盈水袖里装满了剡溪水的情怀,越剧究竟从何而来、往何而去?”这是张鹊屏的思考,也是每一位越剧爱好者的追问。

    在传统戏曲经受考验的今天,或许,嵊州对于传承越剧艺术的种种努力,正在为这一问题书写着生生不息的答卷。(来源:中国政协报)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