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31日恰逢“新红学100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红楼梦学术2021年会”,我的连载“没办法,这辈子就爱她了”也刚写到越剧《红楼梦》。王文娟老师塑造的众多角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上海越剧院首演《红楼梦》是1958年,之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16年演出过《黛玉葬花》,“金嗓子”周旋也在1944年拍摄过电影《红楼梦》等等,但1962年拍摄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享誉海内外,王文娟老师的林黛玉形象,不仅是人民心中的“林妹妹”,更是被“红学”专家们认可的“越剧林妹妹”。
可以这样说,人们几乎都是因为看了越剧《红楼梦》才知道了越剧、知道了王文娟老师、知道了“天上掉个林妹妹”。如果说,贾宝玉这个角色还有尹派、徐派,各有千秋,风格各异的话,那么王派的“林妹妹”是属于独一无二的,也是独具魅力的。
老一代的越剧演员大多都是因为家境贫困,迫于生计,才走上“唱戏”这条道路。
我一直在思考,王老的出身,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家庭简直是两个世界,两个阶层,为什么,王老的“林妹妹”那么贴切,那么符合,那么一体呢?
王老13岁离开故乡嵊县(现嵊州),来到上海学艺唱戏,从“讨生活”到“创生活”,我认为王老师那代人身上有一股不愿输、不服输、争口气的劲儿,这股劲造就了她们身上的“贵气”,也成就了越剧剧种的“贵气”。
在演绎和拍摄电影之时,王文娟老师并不会想一定演成精品,拍成经典,但我相信王文娟老师对于名著的敬畏,对于剧种的敬业,对于事业的追求,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喜爱,是有所思想、有所方法、有所作为的。
陈晓旭在1987年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扮演的“林黛玉”。陈晓旭心中,王文娟老师早就是她仰慕的前辈,越剧的“林妹妹”早就是陈晓旭心里最佳形象。与王老师见面,得到王老师的指点,对于陈晓旭来说是做梦不敢想象的。之后,在王夫人的扮演者周贤珍老师的牵线搭桥下,陈晓旭登门拜访了王文娟老师,得到了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周贤珍老师,浙江话剧团著名演员,其夫君是著名编剧、剧评家顾天高老师)。
王文娟和陈晓旭(左)、周贤珍在一起
198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谢铁骊、赵元执导的六部系列大型电影《红楼梦》,陶慧敏扮演林黛玉,陶慧敏本身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也唱过王派。无论影视界,还是戏剧界,只要有人演到“林黛玉”,都会想到王文娟老师,都希望得到王文娟老师的点拨。王文娟老师已经是公认的大众国民“林妹妹”。
王文娟老师始终强调:“林妹妹这个角色,不能片面地演成哭,不能一味地演成弱,人物性格变化是有轨迹的。”
为了演好林黛玉,王老师把家里也布置成“潇湘馆”,看原著,请专家,学古琴,写书法,王文娟已然“脱胎换骨”,她就是林黛玉。
从黛玉进府下轿的大特写,王老师的抬头,眉宇间的一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观众就认定了她就是曹公笔下的“林黛玉”。曹公有知,应该感谢越剧,感谢王文娟老师。
越剧人和越剧迷在悲痛中送别王老师,但在心里更有一份自信感,这份自信恰恰是王老师这一代宗师们为越剧开辟的强盛给予我们的。
越剧在新时代如何再创辉煌,如何在重塑越剧新形象,如何重新回到文化的主流,不能因老师们的时代落幕而落幕,我们要有一份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要继承好、保护好“林妹妹”,更要发展好“林妹妹”。
任何的经典都是需要人、需要时间、需要拼搏、需要才华、需要心血、需要青春,在特定的时代下创造出来的。
最完美的“林妹妹”——王文娟老师一路走好!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