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悼念孟莉英老师

日期:08-19  点击:977  属于:直通车



0.jpg

4月3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孟莉英离开了我们。

虽然有和煦春风,但心里却悲伤无比。

 

因为电影《红楼梦》中忠于林黛玉并陪伴她走完短短的人生之路的紫鹃,从此孟老师在我心里扎根,我开始关注她的点滴,由衷敬佩她不争不抢、专业勤恳的职业精神。

听孟莉英老师的唱是一种享受。

老师的嗓子音质清亮甜润,她入行后,先学的是“傅派”,充分吸收了傅全香先生的华彩旋律,并侧重塑造人物,擅用夸张的滑音来渲染人物情感气氛,在《西园记》“十八个赵小姐”这段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后来,老师又兼习了“袁派”,把其中“袁派”深沉隽永的特点吸收进了自己的唱腔,增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力,比如在唱《红楼梦》中的“与姑娘情似手足长厮守”时,就有了更加大气柔和的感觉。

因此,孟莉英老师传达给观众的唱腔特点是:清新悦耳,俏丽中见醇朴,小腔丰富,别具一格。

从小戏迷到忘年交,我是用心用时用情的,每每和孟老师在一起时,总能感受到她的淡然、执着。

 

守好本分  做好自己

2.jpg

 

17岁那年,因为酷爱越剧,美丽的上海少女——孟莉英考入了杭州民艺剧社,竺素娥、陈素云成为她的启蒙老师。19岁,她回到上海,进入丁赛君和筱月英等领衔的天鹅越艺社,因在《孔雀东南飞》中出色饰演小姑而才华展露。20岁,她成为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的一名演员。

进入院后,孟莉英演二路旦,长期为王文娟配戏。她把众多丫鬟角色演到了极致,观众甚至也已经忽略了“主角和配角”,她所饰演的角色和演唱的唱段,观众爱听、爱学、爱唱,连周恩来总理也亲切地称她为:“丫头王”

在孟莉英老师那个时代,头肩、二肩、三肩;头路、二路等等,科班和剧团都有严格的规定,分配给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就必须严守规则。

记得在《红楼梦》演出五十周年纪念访谈中,当主持人问及孟莉英老师:“有没有想过,哪一天你演小姐,王老师演丫环?”孟莉英马上回答:“这是不可能的,想也没有想过,我们那个时候,领导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去做好,不敢有什么别的想法”。

 

没有小角色 只有小演员

 

3.jpg

1962年电影《红楼梦》:王文娟饰林黛玉、孟莉英饰紫娟剧照

 

其实,孟莉英老师也主演过“小姐”一类的角色,但观众似乎更喜欢她的“丫环”。由于“丫环”被孟莉英演活了,在这个以小生、花旦占据主导地位的剧种中,“紫鹃”成了孟莉英的另一个名字,观众哪怕一时叫不出孟莉英,但一看到她就会脱口而出“紫鹃”。

孟莉英以“丫环专业户”的身份获得成功,这是值得我们后辈必须明白的道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谦虚合作  自创唱腔

 

4.jpg

1962年电影《红楼梦》:徐玉兰饰贾宝玉、孟莉英饰紫娟剧照

 

在《红楼梦》五十周年访谈中,孟莉英老师说起,唱腔一定要自己去设计,才会“贴肉”。她说:“自己是小演员,一般情况下院里的作曲都是跟着头牌演员走,搞创作。”

她自己先唱,然后再唱给琴师或者作曲听,像“十八个赵小姐”等,是她自己完完全全地“自创”,“问紫鹃”是她和徐玉兰先生及作曲相互磨合的成功之作。

自己搞唱腔,自己搞“研发”,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孟莉英老师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戏曲不同于歌剧,戏曲创作必须坚持“演员唱腔制”。

 

爱越剧 爱老师们

 

5.jpg

2012年孟莉英参加坚守突围——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座谈会

6.jpg

作者和孟莉英老师

 

孟莉英老师说过:“我们越剧的特色就是流派,前辈老师们创造的流派已经在老百姓心中扎根了,流派是千锤百炼,希望大家都要学流派,继承好流派。现在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们都是靠流派流出来的,如果没有流派,或者淡化流派,会很吃亏的。”孟莉英老师自己是“非流派”演员,但她却为越剧传统的“守正”,为流派艺术的“守护”呐喊疾呼,有一颗真爱越剧的大爱之心。

她是越剧辉煌的亲历者、见证者,她爱这些老师们,她爱流派,她知道创造流派,创造辉煌的不易。

“丫环王”——孟莉英,不恃不骄,静静地绽放在越剧百花园中。

 

7.jpg

孟莉英老师,一路走好!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