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没办法,这辈子就爱她了(270期)

日期:07-19  点击:48  属于:越剧资讯


没办法

这辈子就爱她了





戏曲作为一门活态传承的艺术,如今虽有各类艺术院校培养人才,但在我看来,跟随师傅口传心授学到的东西,远比 “大课堂” 教学更能触及艺术精髓。一份技艺是否经过名师点拨,演员一亮相、一张口便能立见分晓。因此,对 “老艺术家” 不仅要妥善保护,更要抓紧 “用好”—— 不能让他们闲置一旁、束之高阁,必须争分夺秒把握他们尚能传承的时光。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那些年事已高的“老”艺术家,他们不仅是戏曲艺术的传承者,更是这一艺术形式的活态载体。因此,抓紧“老”艺术家的传承时间,成为了当前戏曲艺术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老”艺术家对于戏曲的传承具有独特的价值。经过数十年舞台实践的打磨,他们对唱念做表(尤其是唱与做)早已形成融会贯通的体系 —— 这不是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长期舞台实践淬炼出的艺术智慧。老艺术家的表演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艺展示,更多是艺术内涵的凝练与升华,这种境界是年轻一代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可以说,他们手中的技艺,正是戏曲传承的核心所在。

“老”艺术家的艺术,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和载体。 戏曲艺术不仅仅是表演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因为有了长期的表演实践,能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记忆。“老”艺术家对戏曲的理解,以及他们从他们的上一辈,乃至上几辈的“老先生”那里得到的传承,融入了自己,和对历史、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种文化传承是无法通过书本或影像完全复制的,往往是超越了技艺本身。很多连讲课都听不到,感受不到的内容,长年累月的跟随老师身边就能得到,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谛”。

时间的不可逆性使得“老”艺术家的传承更显珍贵。由于客观自然规律,“老”艺术家因为身体条件和精力等因素,能够参与演出的时间和机会也在减少,而口传心授、身教言传更多需要身体力行,为了防止随时面临失传的风险。所以传承“老”艺术家的艺术不容缓。

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性,“老”艺术家身上的技艺有失传的风险,这就是常说的“人走艺走”。其实技艺有着其独特性,独家性,更多的是不可描述,无法用笔记录的东西,是依赖于长年累月地跟随身边,口传心授,一旦“老”艺术家离世,或者不说离世,哪怕是心凉透了,不说了,不教了,这些技艺也就因此失传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这段历史文化消失了,断层了,属于这一流派的艺术消亡了,或者名存实亡了。所以我认为“老”艺术家的珍贵、独特,稀缺,决定了他们在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




要做好这份传承,首先要给予老艺术家真正的尊重 —— 这份尊重既是对艺术的敬畏,也是 “学艺先做人” 的基本态度;剧院团需为他们搭建良好的传承环境,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更要借助现代科技,趁老艺术家尚能说、尚能演,对其技艺与文化认知进行数字化记录,让这些宝贵遗产得以永久保存。

抓紧对“老”艺术家的保护和艺术的传承,是对戏曲艺术保护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趁着“老”艺术家尚在,抓紧传承,确保戏曲艺术能够代代相传,永续发展。


图片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