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5月13日至6月8日,小歌班开始进上海,演于十六铺新舞台原址新化园。这次演出,由袁生木、袁文三、俞伯松、俞存森等艺人发起。他们通过行头主杨少卿的关系,联系到上海十大铺九亩地开设镜花戏园的嵊籍老板俞纪春,并得到他的支持。5月6日(农历三月十六日)《申报》登出十六铺新化园开演广告。
戏班为争取观众,虽日夜轮演《双金花》《白玉带》《珍珠镯》《七美图》《龙凤锁》《獾猎记》《白玉葵花》《借珠花》《借米记》《香蝴蝶》《合同纸》《白鹤图》《火烧百花台》《双珠凤》《珍珠塔》等大戏。但终因场面简陋,艺技太低,以惨淡经营月余告终。
1917年6月9日,名旦卫梅朵和名小丑马阿顺、名小生张云标为首的“梅朵阿顺班”,仍通过俞纪春,并请他包班,由石璜镇的陈千千领班进入上海,演于锦花戏园。他们采用大班与小歌班同台献演,让观众一夜间欣赏到来自绍兴的两个剧种,风格不同的戏,甚受欢迎。6月14日起,大班艺人移至新化园演出,镜花园则全由小歌班艺人演出。并演出了连台本戏《玉莲环》《双珠凤》《珍珠塔》等。11月1日起,小歌班与大班轮换剧场,演出于镜花戏园和新化园。
“梅朵阿顺班”接受前人教训取消一人兼多角,实行一人一角,又取消人声代唢呐的喊声,没有出现不伦不类现象。演出剧目上也进行了改变:一是对部分传统老戏的改变,使戏更生动,人物更丰满,戏剧性更强;二是创编新戏,从书里改编了《琵琶记》《阴阳错》《凤鹤图》《双井案》《绣龙船》等新戏;三是创演连台本戏,以长本戏曲折复杂的情节,牢牢扣住观众心弦。
由于卫梅朵善于创新,小歌班终于在上海立足生根。在沪演出期间,他们废弃了后台老板,成立了张云标负责班内艺术业务,卫梅朵负责外部联络,建立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兄弟班”。这是越剧史上的首创。
1918年4月11日,由卫梅朵、马潮水等名伶,配成了双套“六柱头”(旦、生、丑、老生、老旦、大面),应聘演出于上海华兴戏院。开炮戏是《双金花》,续演《玉连环》《三笑缘》《珍珠塔》《失巾帕》《三官堂》《琵琶记》《蛟龙扇》等戏,获得成功。
1919年2月4日(正月初四),以卫梅朵、费翠棠为首的男班,演出于民兴茶园。以白玉梅、王永春等组成的男班,于2月9日起演出于第一戏院(即华兴戏园原址),开始了两副男班在沪竟演的局面。越剧从此在沪打开了局面。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