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男子戏班•梅朵阿顺班

点击:972  属于:醉越剧

 

1906年越剧诞生后,在浙江省嵊县(现在嵊州市,下同)建立。

起初没有班名,后因旦角演员卫梅朵和丑角演员马阿顺艺技出众,观众便以两位名角之名称其为“梅朵阿顺班”。

全班六七人,由唱书转为舞台演出,以一旦一丑的对子小戏为主,无丝弦伴奏,前后场由演员兼任。

1907年,继“钱景松李世泉班”进嵊县药王庙开戏馆后,也进城内城隍庙开馆演出,得到观众认可,之后到新昌、上虞、余姚、诸暨、绍兴等地演出,获得了不小的成绩。

1910年进杭州拱宸桥茶楼和荣华戏院演出。

1916年进杭州美纪公司游艺场(大世界前身)演出。

常演剧目有《十件头》《卖草囤》《倪凤煽茶》等小戏和《双金花》《双珠凤》《龙凤锁》《珍珠塔》《妻党同恶报》等大戏。

演出无定本,全是“路头戏”,表演生动活泼,富有谐趣。为适应城市观众欣赏要求,又增演新戏《十美图》《仁义缘》《沉香扇》《三仙炉》《玉连环》《二度梅》《双狮图》等。

1917年6月,由嵊县人俞纪春包班,同乡陈千千带领进上海。

6月9日演于镜花戏园,开炮戏为《赠金钗》。

为招徕观众,扩大阵容的同时还邀请了绍兴大班名伶林芳锦、胡凤林等同台献艺,开创了小歌班与绍兴大班联合演出之先例。

6月11日上演喜剧《笑笑笑》,这是小歌班有名的“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深受观众欢迎。

还陆续上演了《蛟龙扇》《九美图》《玉连环》《金龙鞭》等经过删节、加工提高的戏,被媒体和观众称为“改良戏”。

该班是第二副进入上海的男子戏班,他们吸取了第一副入沪戏班的经验教训,剔除了一人兼多角和用嘴巴叫喊声替代唢呐吹奏声的做法,艺技上也所提高,因而在两个戏院内演出长达6个月。

卫梅朵是当时革新派的代表,他在沪演出期间,带头要废除后台老板,引起与戏院老板间的矛盾,由此他被加罪逼离上海。

戏班兄弟与卫情同手足,见卫离去,也随他而走,戏班遂于1917年11月被迫解散。

“梅朵阿顺班”在沪演出,颇具影响,为小歌班在沪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