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3月27日,越剧在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下同)甘霖镇东王村诞生,不到一年,境内涌现了200多副戏班,时称小歌班,演员都是男性。
当时嵊州仅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30多万人口,一时难以容纳数以百计的戏班,艺人们为生存,努力向外扩展,演出范围很快从嵊州扩大到沪杭甬绍。
1907年,东王村的第一副戏班,被经纪人承包,进入县城的药王庙戏馆演出。此后小歌班有了后台老板,即戏班领班,改变了戏班演出由演员自主、收入自己分配的状况,演员演戏领包银,后台老板掌握演出收入。
开始走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当时小歌班演出主要去向是按唱书时期的老路,一路从上虞、绍兴、萧山向杭嘉湖地发展;另一路是向余姚、慈溪、宁波、舟山或从宁波向宁海、象山扩展;再一路是从东阳、义乌、浦江到金华或温州方向进军。
1910年,第一副小歌班被聘至杭州市郊拱宸桥茶楼演出。这是小歌班第一次进中等城市戏院演出。
1916年,名艺人魏梅朵、马阿顺也进杭州美记公司(大世界前身)游艺场演出,并邀请来杭州的嵊县道士班(民间演奏组织)乐手尝试配乐。
1920年杭州的大世界开埠经营,专设了小歌班演出场所。
此起,小歌班流行于杭州、富阳、桐庐一带,演出剧目有《蚕姑娘》《卖青炭》《卖草图》《相骂本》《赖婚记》《双金花》《双凤珠》《玉莲环》《玉蜻蜓》等。
1917年5月13日至6月8日,小歌班进上海,演于十六铺新舞台原址新化园,演出了《蛟龙扇》《鸾凤双箫》《失金钗》。
第一副戏班打入上海,广告打的是绍兴改良戏,上海观众只知绍兴大班,对改良戏一无所知,观众好奇,起初上座颇佳。
但一无丝弦伴奏,二无锣鼓敲打,只有后台“呤嗄呤嗄”帮腔声的单调演出,没有获得观众的肯定,惨淡经营月余告终。
1917年6月9日,名旦卫梅朵和名小丑马阿顺、名小生张云标为首的“梅朵阿顺班”,由石璜镇的陈千千领班进入上海,演于锦花戏园。
“梅朵阿顺班”接受前人教训取消一人兼多角,实行一人一角,又取消人声代唢呐的喊声,没有出现不伦不类现象,更选择了符合时代需求的剧目,龙其是演员精彩的表演,使戏班声誉鹊起。由于卫梅朵善于创新,小歌班终于在上海立足生根。
在沪演出期间,他们废弃了后台老板,建立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兄弟班”。这是越剧史上的首创。正由于此,老板与戏班有了矛盾,戏班也就被迫解散。
1918年4月11日,卫梅朵与马潮水,重组班子、再闯上海,应聘演出于华兴戏院,获得成功。
1919年2月4日,以卫梅朵、费翠棠为首的男班,演出于民兴茶园。以白玉梅、王永春等组成的男班,于2月9日起演出于第一戏院(即华兴戏园原址),开始了两副男班在沪竟演的局面。
越剧从此在沪打开了局面。
1920年,在原华兴戏院旧址,合资翻修造了三层楼房的新戏院——升平歌舞台。关子羽为前台老板,嵊州市开元镇人,周麟趾为后台老板。使戏班在上海有了一座专供越剧演出的戏院。
手机:13056607122
电话:0575-83066997
地址: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问越路1号